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敗,各諸侯國興起,發生社會大變革。青銅器作為周禮的象徵,首當其衝地成為各諸侯僭越的對象。這客觀上大大促進了青銅藝術的發展,新器類、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由此進入了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的更新期。這一時期,周天子和王室、王臣的青銅器逐漸減少,諸侯國則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顯示自己力量的諸侯青銅器開始增多。各諸侯國青銅器盡展風采,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齊魯為中心的山東地區、以燕國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以秦國為中心的西北地區、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地區,各領風騷,呈現出強烈的地域特徵。各地域間隨著戰亂、遷徙、商貿,文明相互交融,青銅工藝也相互影響。

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在發現的春秋戰國墓葬中,出土大批青銅器的有河南新鄭、光山黃君孟夫婦墓、固始侯古堆大墓、淅川楚墓群、信陽長臺關楚墓群、洛陽金村古墓、洛陽中州路東周墓、汲縣山彪鎮魏國墓地,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安徽壽縣蔡侯墓,湖北江陵楚墓、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棗陽九連墩楚墓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提供了眾多珍貴資料。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山西侯馬的青銅鑄造遺址,更使我們對這一時期採礦業的規模、冶銅和青銅鑄造業及其分工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春秋戰國青銅器總的特點是,不但數量多,而且在種類上涉及各方面內容。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文化運動的興起,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青銅器的神聖地位受到巨大沖擊,逐漸失去了神秘的光環。

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傳統的青銅禮器備受冷落,而生活用器大量增加。原來莊重威嚴的青銅器,其形式的設計向著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一種是以造型的美觀為目的,外形極盡華美、誇張;另一種則以實用為目的,外形簡潔而輕巧,成為款式新穎的用品,步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舊的器類如簋和籤等開始消失,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型如敦、盆、鑑等,並由此逐漸形成新的青銅器組合形式。這一時期青銅器紋飾的面貌一新,追求新穎、細膩、繁縟多變。莊嚴且具威懾力的獸面紋已徹底失去昔日惟我獨尊的地位,僅作為局部紋樣裝飾,如鼎的足根、鋪首、西流或盤的耳部。

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單調沉悶的竊曲紋、垂鱗紋、重環紋已退居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精心雕琢的由龍、鳳、蛇、牛等動物形象演繹而來的蟠龍紋、蟠蛇紋、幾何紋等清新秀逸的紋樣。幾何紋樣包括絢紋、三角回紋、方形回紋、捲雲紋、幾何形紋、羽紋、斜線紋等,多用於青銅器裝飾的輔助性紋樣。狩獵、宴飲、採桑、攻戰等人物活動也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銘文大多簡短,類似西周中晚期那樣的長篇銘文幾乎不再有,偶有一些長篇鉅作,內容稍顯空洞單一。記事銘文不多見,整體銘文的質量已經不再具有書史的性質。一般都是陪嫁媵器或稱揚先祖。戰國中期以後,銘文主要起“物勒功名,以考其誠”的功用,即記載器物的製造者、使用者、置用地點、容積重量額等,有的還用干支、數字作為編號。

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字體的地域風格顯著。西北秦國的金文書法剛勁、筆勢勻稱,成為秦統一後的文字。北方晉國流行一種筆勢頭尖腹肥的字體。南方吳越國銘文,字體清新秀麗,行筆工整修長,線條彎曲靈動,後期越國多見以鳥形作為裝飾的美術字,變化多姿。楚國的文字則更顯詭奇、流暢和奔放,字體趨向修長,仰首伸腳,筆畫富於變化,多波折彎曲。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仍採用傳統的陶範法,有單範鑄造和合範鑄造,器身與附件分別鑄造的分鑄法在商周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也更加廣泛地應用,創造了諸多結構複雜、優美動人的作品。失蠟法鑄器在這一時期得以發明並走向成熟,成品可達到高度精細,無須打磨加工。

春秋戰國青銅器,在青銅藝術發展史上,經歷過哪些變化?

在鐵器時代來臨之際,由於更加堅韌而鋒利的新型鐵製工具的推廣,帶來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最高峰,鑲嵌紅銅、綠松石以及錯金銀、鎏金、包金、貼金、刻鏤等新工藝的成熟和普及,使青銅器摒棄了傳統的威嚴而怪誕的面孔,向精美華貴、洋溢著人文精神的新風尚大大邁進了。此外,在製作花紋上還發明瞭模印法,節約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可以說,傳統工藝的革新和進步以及新工藝的產生和發明,為這一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是“娟兒666”,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