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風格是否以簡單樸素為主?

漫談文史八卦


沒錯,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都很樸素。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大的特色在於帝制,圍繞著皇帝一人,依次分為了不同層次的特權階級,可謂是等級森嚴,層次分明。

封建社會到底有多麼等級森嚴呢,就這麼說吧,甚至連服飾都成為區分等級標誌的體現之一,可以說是“貴賤有級,服位有等”。

其實宋代的服飾風格演變,可以說是王朝興衰的縮影,隨著國力的發展而由儉入奢,多少有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

公元960年宋朝開國以後,由於天下未定,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於是宋太祖就開始帶頭節儉。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他在穿著上並不是那麼講究,經常穿著洗了好多次的舊衣服,並且多為素色。

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是以身作則,還要求朝廷官員及其家屬也進行節儉生活。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看見女兒穿了一件華麗衣服,馬上要求她將衣服換掉,並且告誡她以後再也不能穿了。

就這樣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帶頭下,從他到百官再到下面的老百姓,整體來說過著樸素的生活,不提倡奢侈浪費,穿著方面自然是相當簡樸了。

不過隨著國力的強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穿衣服方面自然也就開始了多元化。

宋太宗在位時期,開始有奢靡之風的趨勢,於是宋太宗要求“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喪葬,各有等差”。並且還命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制定服飾的等級制度,這時候宋朝的各級服飾區別就開始明確區分了。

端拱二年,關於民間服飾問題,朝廷下詔禁止民間服紫:“縣鎮場務諸色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繫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衣帶,不得服紫”。朝廷規定是老百姓穿著方面,除女人和孩子以外,只能穿黑、白二色,其他農、工、商等社會底層又都有所不同,有各自規定的款式,反正不能穿紫色衣服。

不過當時士人服紫之俗很是盛行,犯禁者很是普遍,朝廷面對這個局面也沒有強制性執行,而是順勢而為的在至道元年六月開禁,不久以後又允許工商階層服紫。

隨著時間推移,宋朝整體上下穿著開始多元化,並且奢靡之風開始蔓延,再也不復開國初期那種簡樸的風格。

諸如在位期間的皇佑七年,因為官員和老百姓紛紛效仿宮廷之中的皇親還有內臣的色衣,還有宮中婦人尚白角冠梳,民間也是極力效仿,稱之為“內樣”,面對這種情況朝廷特意下令禁止天下穿“墨紫”衣服。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當時的社會更是瘋狂,可謂是“奉身之慾,奢蕩靡極”。又出現了很多新的穿衣風尚,一般是由宮中傳往民間,形成一種新的搭配風。

到了宋欽宗時期,北宋亡國前夕,更是出現了一種新的穿衣風格,被稱之為“靖康一年景”。

根據陸游的筆記是這般形容的:“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播、燈球、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為一景,謂之一年景”。說白了就是當時織物或者服飾上流行一種圖案。

當時人認為,靖康紀元一年而止,都是因為這種服飾圖案不祥,所以稱這種衣服為妖服。其實只能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北宋滅亡在於徽欽二帝昏庸無能的問題,跟當時流行的衣服能有什麼關係呢,只不過古代講究“君父”之道,所以當時人不敢說這兩位皇帝有問題,只能將責任推到莫須有的衣服問題上。

到了南宋時期,其實跟北宋的服飾發展過程一般,剛開國之際,因為百廢待興,所以提倡簡樸生活,到了後來是越來越奢靡,中間即使有皇帝三令五申的想抑制這種奢靡風格,但也是效果不大,最後在這種奢靡之風中醉生夢死的亡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所以服飾風尚也是很有特點。一般是先以京師為中心,再擴散於全國。有些地方老百姓甚至可以公然穿著違禁衣物出行,當地市場上也公開銷售違禁衣服和飾品,甚至一些違禁衣飾,還是當時婚嫁時的必備彩禮之一。


枕上書史


《清平樂》中的服飾特色基本符合歷史事實。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宋代的服飾一改唐代那種瑰麗、大氣、熱烈、張揚的風格,無論是款式還是色彩,都呈現出一派清淡、質樸、簡練的服飾風尚。而這這種服飾風尚與宋朝特定的社會基礎、地緣環境以及獨有的文化特色是息息相關的。


一、宋朝服飾的主要種類及其風格特色


宋朝的服飾主要包括首服、常服、戎服等,整體呈現出儒雅、簡約、質樸、拘謹內斂的風格特色。


1、首服


首服也就是帽子、頭巾之類。宋人愛好戴頭巾,頭巾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有仙桃巾、華陽巾、高士巾、雲巾、道巾等。另外,宋代文人還喜歡自己製作頭巾,如蘇東坡自己設計製作的東坡巾,黃庭堅佩戴的山谷巾(黃庭堅字山谷),宋代理學家程頤佩戴的程子巾等。

(羽扇綸巾)

蘇軾在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曾提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綸巾也是宋人喜歡佩戴的一種。


2、常服


常服也就是宋人平時穿戴的服飾,包括野服、道服、褙(bèi)子、衫等幾種。


野服又叫便服,相當於現代的休閒裝,一般是宋代士大夫閒居時所穿,既寬鬆得體又樸素儒雅,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方便穿戴,又符合禮儀規範。宋人羅大經曾經在《鶴林玉露》中提到過野服的設計特點:


“上衣下裳:衣用黃白青皆可,直領,兩帶結之,緣以皂,如道服,長與膝齊。裳必用黃,中及兩旁皆四幅,不相屬,頭帶皆用一色,取黃裳之義也。別以白絹為大帶,兩旁以青或皂緣之。見儕輩則繫帶,見卑者則否。謂之野服,又謂之便服。”


道服類似於道袍,長及腳踝,領袖、衣邊皆為黑色,穿著方便,寬鬆隨和。《大宋宣和遺事》有一段描述:“徽宗聞言大喜,即時易了衣服,將龍袍卸卻,把一領皂褙穿著。”皂褙也就是道服,深受宋代皇帝的喜愛。尤其是宋徽宗,不但著道服、崇道教,還自稱“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中間撫琴者為穿道袍的宋徽宗)

衫是一種沒有袖子的上衣,又分內衫和外衫,內衫短小,外衫較長。按其色澤和材質又劃分為紫衫、涼衫、毛衫、葛衫等。其設計特點是風雅質樸,穿戴方便又不失禮儀。衫一般穿在道服或者野服的裡面。


褙子是宋朝首創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關於褙子,《朱子語類》提到:“褙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褙子”。本是奴僕之服的褙子,因為貼身合體又典雅大方,逐漸成為宋朝男女老少、王公貴族、 奴婢侍從都喜穿的衣服。

(宋朝女性流行“抹胸+褙子”的穿搭服飾)

褙子的對襟線條自然流暢,如同行雲流水,其上無紐扣,而兩腋的開叉設計也非常飄逸,穿著褙子行走時如同風擺荷葉。


3、戎服


戎服也就是武將所穿的服裝。宋代九品以上的武官均有朝服、公服和時服三種戎服,用於不同場合。公服和朝服是在上朝或者公共場合時所穿,其款式基本上與文官差別不大,而時服則是朝廷按照季節發放的時令服裝,有袍、衫、褙子、抱肚、勒帛等。

(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的戎服像)

受宋代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宋代武人的服飾也偏向儒雅化。如《歷代名臣像》中的南宋名將岳飛,就是頭戴幅巾,身穿圓領長衫,一副儒將的形象。


二、形成宋朝服飾風格的深層次原因


那麼,為什麼宋朝的服飾風格比較簡約樸素又拘謹內斂,且偏向儒雅化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儒學復興尤其是程朱理學思想對於宋人的服飾產生了巨大沖擊


到了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主體的新儒學的產生,對宋人的服飾穿著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新儒學的思想下,人們試圖恢復漢族服飾傳統,強調“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制”。


在“存天理,滅人慾”、“言理不言情”等程朱思想的引導下,宋代服飾一改前朝服飾的大膽奔放和奢靡華麗,呈現出質樸、典雅的“理性之美”。

(宋代服飾受程朱思想的影響,大多偏保守內斂)

就連宋朝皇帝都親自引導簡約質樸的服飾穿著,如宋太祖趙匡胤,不但自己“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還讓其親屬官員都奉行儉樸。


2、 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


宋朝立國後,吸取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士大夫開始受到重用,文臣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也大大提高。


而出於對文人士大夫崇高地位和超高待遇的尊崇和羨慕,文人雅士的吃穿住行都成了宋代社會爭相推崇和模仿的對象。於是,宋代文人那種溫文爾雅、內斂自然、質樸無華的服飾風範就成了宋朝的時尚潮流。


3、 複雜的地緣環境


宋朝的地緣環境比較複雜,周邊有遼、夏、金等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邊境上摩擦不斷,戰事頻繁。因此,宋朝承受的國防壓力是空前的,如程頤在《上仁宗皇帝書》中所說:“戎狄強盛,自古無比。”

頂著外部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加上嚴峻的民族矛盾,使得宋人對異族的文化和服飾格外歧視和排斥。而隨著新儒學的日益發展,文人集團的擴大,外加對現實外部環境的不滿,宋人的民族意識應聲而起。


民族氣節與愛國情懷的民族主義在服飾領域的具體表現,就是對本民族服飾的渴望以及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反對抵制。於是,傳統的交領寬袖大袍開始迴歸,男性圓領襴衫的袖也呈現加寬趨勢。


結語:


宋朝的服飾,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其風格都偏向於質樸簡約、內斂保守和儒雅化,而這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著衣風格,是與宋朝特定的社會基礎、複雜的地緣環境及獨有的文化特色相關聯的。一個時代的服飾往往帶有時代的特徵和歷史烙印,服飾的歷史也是一部文明史,而不同的社會基礎和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大氣瑰麗也好,簡約質樸也罷,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畫卷。正如著名美學家波德萊爾所說:“人類關於美的觀念被銘刻在他的全部服飾中。”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歡迎轉發、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哦。

柚子愛歷史


我們最常形容宋朝審美的一個詞就是“簡約”,但簡約絕不等同於簡單,素雅清淡也不等同於樸素。一言以蔽之,應該是低調的奢華。

王公貴族的服飾自有定製,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 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範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以說簡單樸素肯定不是宋朝王公貴族服飾的主基調。

宋朝經濟繁榮,奢靡之風從王公貴族瀰漫到中下層士庶,加上織造業發達,使得宋代服飾有著與唐代絢麗多彩不一樣的奢靡風華。

一、真絲暗紋,品味卓絕

羅作為高級絲織品,卻是宋人最常用的面料。宋代周瑀墓中出土的50多件衣物中,大多數為提花羅製品。宋代黃升墓中也出土了200餘件不同品種的羅織物。出土衣物上的花紋亦較豐富,除一部分印花、印金之外,多數為暗花織物,極為精美。像是被稱作“宋服之冠”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澐墓葬中的絲綢服飾,紋飾題材多樣,包含雙蝶串枝、練鵲穿花、雲鶴蓮花等。同時出土文物織物品種齊全,有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可見宋朝貴族的高雅品味。

二、 金線中的奢靡之風

因宋代朝廷禁止多色印染,工人便另闢蹊徑,使在衣物加金的技術得到極大發展,有銷金、貼金、間金、戭金等等十數種加金工藝裝著衣服。所做的黃羅銀泥裙、織金短衫、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不一而足,還有金鞋、金襪等等……。不僅普通百姓穿著加金的服飾,貴族士大夫自然更不會錯過。

三、君子比德與玉

從三代起,貴族以佩玉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宋人佩玉更講究簡潔清雅,同時也開始收藏和使用文物玉器來彰顯不凡品味。如趙伯澐隨葬的南唐玉璧,是公元940年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此件文物尤為罕見和珍貴,可為中國歷史學的知識體系填補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