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發展進入快車道

 有數據顯示, 2019年,我國資產支持證券市場發行規模達到2.3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6%。今年以來,儘管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量有所下滑,但企業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卻穩步增長,4月份的發行金額更是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資產支持證券市場在發展中不斷規範和創新,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近期一系列政策導向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穩步發展,而產品、機制等創新舉措,也將不斷拓展市場空間。

資產證券化發展進入快車道

  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

  此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推進實物資產證券化。鼓勵要素交易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合作,形成涵蓋產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擔保、保險等業務的綜合服務體系。

  這一政策導向,被業內認為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穩步發展。

  實際上,過去幾年,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信貸資產證券化、企業資產證券化以及資產支持票據等,均穩步增長。

  今年以來,企業資產支持證券產品發行增長顯著。中誠信國際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4月,交易所資產證券化市場穩中向好,共發行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405只,合計發行規模3808.38億元。從備案口徑來看,2020年1月至4月,共有415單企業資產支持證券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總規模達3917.11億元,同比增加38.78%。從基礎資產類型來看,最熱門的三大基礎資產類型為供應鏈、CMB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融資租賃,規模佔比分別為30.42%、13.73%和10.61%。

  從上述發行產品涉及的基礎資產可以看出,企業資產支持證券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而中國銀行(3.460, -0.02, -0.57%)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此前公佈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出資產證券化產品對實體企業融資發揮著重要支持作用。

  交易商協會提供的銀行間市場資產支持票據(ABN)發行情況顯示,今年1月至4月,各類支持民企、小微企業的ABN共發行450億元,對應支持近1500家民營、小微企業融資人;截至2020年4月末,上述各類ABN累計發行將近2000億元,對應支持近6500家民營、小微企業融資人。

  業內人士表示,ABN在助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融資渠道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從實踐看,通過集合打包、結構化分層等多元化增信安排,相關舉措推動民營、小微企業以優質資產直接發行ABN,以及融資租賃債權ABN、供應鏈ABN、銀行貿易融資應收賬款類ABN等,以市場化的方式直接或間接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打通供給金融“血液”的毛細血管。

  產品持續創新拓展市場空間

  在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產品創新接連不斷,各種首單創新產品相繼湧出。與此同時,政策導向大力鼓勵市場創新。去年發佈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就鼓勵資產證券化發展創新,具體包括推動保險ABS向“註冊制”過渡、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圍、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出ABS信用保護工具等。

  近期交易商協會創新推出的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被認為是推動資金直達實體企業的創新工具,有助於資產支持證券化市場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困難凸顯,需進一步依靠改革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激活要素市場化配置。在此背景下,交易商協會立足消除實體經濟服務痛點,在現有ABN規則體系下,創新推出拓展品種ABCP,即傳統ABN產品的短期限、滾動發行版本。

  據悉,作為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的證券化產品,ABCP是指單一或多個企業(發起機構)把自身擁有的、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應收賬款、票據等資產按照“破產隔離、真實出售”的原則出售給特定目的載體(SPV),並由特定目的載體以資產為支持進行滾動發行的短期證券化類貨幣市場工具,為企業提供了兼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的新型工具。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現有ABN規則體系下創新推出的拓展品種,ABCP依託其期限短、流動性高、安全性強的特點,支持中小微企業通過出售應收賬款等資產支持的方式進行融資,大幅提升盤活存量資產選擇的靈活性和效率,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提升了銀行間市場普惠性水平,同時也為投資人提供了更豐富、低風險、高流轉的投資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ABCP一經推出,即受到企業青睞,首批項目近日已經完成發行。首批項目合計發行規模為33.24億元,對應支持和服務供應鏈上游約270家小微企業,幫助其實現融資14.11億元,精準直達支持“中小微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渡過難關”。

  公募REITs試點激活市場發展

  從行業發展看,今年上半年最受市場關注的政策,無疑是此前證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佈的《關於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隨後,證監會又發佈了《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徵求意見稿)》。

  中誠信國際結構融資部高級總監張逸楠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最具熱點的事情就是基礎設施公募REITs指引的出臺。這個文件的出臺標誌著國內公募REITs往前邁了一大步。從基金產品特徵、產品結構、基礎設施範圍、基金管理人的要求、認購配售等各方面,相對細緻地約定了現階段國內版公募REITs的框架。從指引文件來看,監管層對國內公募REITs的試點工作還是以謹慎穩健為主。

  上述試點方案明確提出,產品架構採用“公募基金+單一基礎設施資產支持證券”,被認為將改變現有市場發展格局,進一步激活資產證券化行業發展。

  從對公募REITs產品定義與結構看,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是指,80%以上基金資產投資於單一基礎設施資產支持證券,通過資產支持證券和項目公司等特殊目的載體穿透取得基礎設施項目完全所有權或特許經營權。

  近年來,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私募REITs案例和經驗,為公募REITs市場發展打下了基礎。有市場人士表示,此前我國市場雖未推出REITs制度,但基於市場的迫切需求,市場機構通過債權性質的類REITs模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深滬兩交易所合計發行的類REITs產品發行規模約4000億元。本次試點推出,意味著我國REITs新時代正在開啟,國內資產證券化市場也將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