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聊城|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最美聊城|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宏磊 曹天偉

有哪些面孔曾經讓我們凝視?

有哪些瞬間曾經讓我們銘記?

有哪些故事曾經讓我們感動?

當我們以更加細膩的心思去好好品味聊城這座城市,體會它給我們帶來的溫情,總會為身邊那些平凡卻又偉大的“最美聊城人”“最美聊城故事”感到由衷的驕傲,然後以自覺的姿態積極投身這座城市,成為這份善良的延續者。

這些人,根在基層,長在民間。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偶像”,但正因為真實,因為平凡,所以走出的每一個步點彷彿拍打在每個人心中,共鳴聲聲。

你們,在我心中是最美!

“最美”,是一幅文明的畫卷,傳遞溫暖、凝聚精神。

水城大地上,一個個最美故事正在社會上廣為傳頌。我們為何如此渴望這些人性的光輝照耀?為何如此熱情地傳頌這些最美故事?這些最美人物、最美故事如同水中的氣泡,它時刻提醒著我們,那是我們自己呼吸的痕跡!

今年6月,一名4歲女孩不慎從16樓窗口跌落到15樓窗外的一個狹窄的平臺上。危急時刻,39歲的小區物業員工賀安友,來不及採取任何安全防護措施,從16樓窗戶跳到15樓的平臺上抓住了女童。最終,在鄰居的幫助下,女童成功獲救。

24歲,風華正茂的年齡,莘縣張魯回族鎮楊村24歲的研究生牛忠楠卻因意外腦出血不幸離世,淳樸善良的父母在悲痛之餘,無私捐獻了孩子雙腎、肝臟及兩片眼角膜5項器官,幫助3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獲得新生,為兩名眼病患者送去光明。

跨越100多公里的路途,捐獻3萬多毫升新鮮血液。2019年10月3日上午,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仙莊村及鄰村的80多位村民,跨越130多公里來到濟南,給患重症肝病的66歲村民姜風英獻血。村民火熱的心,凝聚起的是更為巨大的力量,他們用果敢堅毅的行為譜寫了聊城文明友善的時代讚歌,上演了感動齊魯大地的跨城獻血大營救。

一批批醫護工作者疫情期間奔赴武漢,用逆行背影畫出最美風景,只為守護好家國平安;“最美”女教師方雪嬌疫情期間被困老家,每天爬到房頂上找信號,在寒風中堅守一個月,只為讓學生上好網課;炎炎烈日下,“最美”交警杜向彬在路口託舉脫落線纜二十多分鐘,只為讓過往車輛順利通行……

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匯聚出一道道感人的風景,而不斷湧現的好人好事又為這道風景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好人好事不斷湧現正成為聊城這座城市新的社會“風尚”。

正是這些語義豐富的個體“符號”,托起了聊城人與人之間互助、互信、奉獻和給予之基,喚起了努力向善的社會風尚和群眾性的價值覺醒;正是這些最美的人、最美的心靈,激發起社會對真善美的強烈呼喚——呼喚弘揚最美的風尚,呼喚正能量。越來越多的人受“最美”浸潤,願意從我做起、身體力行。

這也與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堅持“兩手抓”、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分不開。立足豐厚的文化沃土,聊城市以“四德工程”為引領,開展各類最美人物的評選、培樹活動,讓“最美”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萌發、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最終凝聚出高尚的城市品格、城市精神!

“最美”,是一粒希望的種子,植根沃土、反哺大地。

一位青年在黃河游泳溺水,花甲老人楊昌華縱身一躍跳入河中,歷經艱險將人搶救上岸;女子在餐館突然暈厥,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門診手術室護師王雪第一個衝到現場跪地急救,把生命從死亡邊緣搶回;大火將要蔓延,小兄妹被困火場,6歲哥哥要求先救妹妹……

在聊城,“最美”正在成為一個流行詞。要追溯這令人稱羨的“聊城現象”,一定繞不開升騰在光嶽樓上,流淌在大運河旁,亦如黃河般波濤激盪的兼容幷蓄、拼搏進取的精神氣質和崇德向善、創業創新的價值品格。

從射書救聊城的高士魯仲連、名列二十四孝舍子救侄的魯義姑,到留下“六尺巷”佳話的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行乞興學的“千古奇丐”武訓,再到當代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身殘志堅的勵志青年張海迪、“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徐本禹、全國十大傑出檢察官白雲。一代又一代聊城人,有著農耕文明賦予的勤勞質樸,有著儒家思想孕育的忠孝節義,也有著運河文化傳承的開放誠信。這種內在的認同,像葉脈紋理一樣沉澱在640萬聊城人的精神基因中,轉化為聊城文化軟實力的“內核”,併為新時代的“聊城現象”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

多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把這些寶貴財富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褒獎善行義舉,做到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市場經濟、治理效能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在日常治理中鮮明彰顯社會主流價值。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在凝練和倡導當代聊城人共同價值觀的過程中,無數“善良因子”聚合、裂變、昇華,釋放出蓬勃的力量。2008年3月,聊城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民警陳春龍為解救人質與歹徒搏鬥,不幸犧牲,許多市民自發參加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一位愛心人士,自2014年5月起,堅持為市區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支出近百萬元。全市各類志願服務隊伍達830餘支,長期默默無聞地開展志願活動。

“最美”,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一個個“最美人物”所釋放的正能量,彷彿春雪融化的聲音,讓聽到的人不禁重新審視自己與“奉獻”“擔當”的距離;又如一座座燈塔,為困惑的心靈指引前行的方向。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正在崗位上閃光。40多年如一日照顧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的嫂子,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一個並不圓滿的家庭——今年78歲的郭愛英,是冠縣清泉街道劉神伯東村的一位家庭婦女;堅持熱心捐助30餘年,助人為樂的事蹟傳為美談——今年76歲的耿公,是莘縣張魯回族鎮耿樓村的一名退休教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不慎落水的小車司機——今年39歲的張傳學,是茌平區韓屯鎮張莊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也正因為平凡,他們走出的每一個步點,都彷彿拍打在我們心中,引起共鳴。

我們看到,良好的社會環境正成為“最美人物”“最美故事”“最美現象”不斷湧現的肥沃土壤。市委、市政府提出“把群眾的事當成天大的事”的理念,解決了許多群眾反映強烈、長期難以解決的實事好事,各項工作都有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解放思想大討論,以“三遍訪三評議三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全市幹部作風整頓,正在一步步改變各級黨員幹部的思想和作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正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能人歸雁返鄉,在農村大地建功立業……這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變化,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聊城。

令我們欣喜的是,在共同價值觀的指引下,一個個承載著大愛的“最美故事”還在聊城大地上不斷髮生。未來,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最美”,只要有你,有我,有我們,愛的奇蹟就會不斷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