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醫院裡面的人員怎麼分級別的?

豬大大的精彩故事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醫生系列的分級序列。

臨床分級

畢業生剛入職一般都是住院醫師,屬於初級職稱,需要在各個科室之間進行輪轉學習3年,這期間可以把各個科室的基本要點掌握,方便以後的工作開展。

在完成住院醫師3-5年的工作後,就會進入到主治醫師階段。這時就在自己的科室工作了,屬於中級職稱。因為每個科室也會分不同的診療專業小組,比如肝膽外科分有膽道組、肝臟組、胰腺組、脾臟組、門脈高壓組、移植組等等,主治醫師就需要在這些小組之間輪流學習工作,負責組內承上啟下的工作,比如向組內的高級職稱彙報病人情況,向組內的住院醫師安排具體工作。

在完成主治醫師工作後,就可以通過評比進入高級職稱階段,分為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其實這兩者在可以開展的工作方面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有的科室副主任醫師也可以履行科室主任的職責,主要區別還是在於資歷認定。一般高級職稱就是各個診療組裡的負責人,要對組內的工作進行領導和把控,也承擔了教學培養下級醫生的任務。

正如我所說,高級職稱的醫生就有資格當科室主任了,不過這裡面涉及的社會、行政、學術因素就比較複雜了,不是誰手術好科研強就能勝任的。

教學分級

很多三甲醫院同時都是大學的教學醫院,所以不少醫生也就承擔著學校裡的教學任務,比如帶教本科生、指導研究生等等,這根據每個醫生的發展需求決定,不是硬性要求。

一般主治醫師的級別就可以參評教學職稱,也就是講師。他們會負責本科生的臨床見習和實習帶教,比如醫學生在學習《外科學》這門課程的時候,我們科室的主治醫師就會去課堂上講解肝膽外科相關篇章,並且在課堂教學之後會帶領醫學生來到病房,實地進行臨床病例的學習講解,加深學生們的認識和理解掌握。

在副主任醫師級別以上就可以評選副教授了,這時就有了指導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資格,甚至也可以成為碩士生導師。

在作為副教授之後,並且完成一定要求的碩士生導師工作後,可以進一步參評教授,然後再成為博士生導師,這樣就算是到了教學分級的最頂端,一般在全國也都是第一梯隊的臨床專家了。

一般在科室裡的行政大主任都會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資格,這樣可以從臨床技術和科研地位上為科室的未來發展帶來最強的助力,也是一種專家和科室之間互利共贏的局面。


布克醫生


三甲醫院裡面的人員從大到小。院長副院長。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護士長護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