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講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多言在當時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還有不少版本是“多聞數窮”,哪一個版本更接近原本,這句話的前後存在什麼樣的邏輯?不少人對這個邏輯不是很清楚,大鵬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下面看正文: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

為什麼老子說

先來看看究竟是“多言數窮”還是“多聞數窮”?

在道德經中很多章節都有共同應證,下面我們看看對於這句話的應證句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可道,非常道

猶呵!其貴言也。

從上文可以看出,是多言數窮更加接近原本,因為老子對言的敘述比較多,而且道不可言是道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道就像我們的知識,學海無涯,永遠無法說明白,所以多言,也是難以說清楚的,而且你越想說清楚,卻越說不清楚。“猶呵!其貴言也。”說明了統治者不要頻繁發出政令,要謹言慎行,不然人民會越治越亂。

再來看這裡的邏輯問題:

我們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永遠存在的,如果你一味的去多言,必定會像上文的橐龠(風箱)一樣得到反作用力,直到累死都是無窮無盡。因此舉風箱的例子是抽象的說明大道是無限的力量,而人類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與無限力量的大道抗衡,或者去描述它,都是錯誤的,不準確的,多會被推翻。

守中,“中”大多解釋為虛靜,但是我是不認可的,如果虛靜那麼我們都不宜做事了,我理解為和: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適可而止,不要過於執著了,執著之人,難明道德;

數, 讀shuo 多次的意思,多言多窮,多言多次窮盡,說多少次,多少次都會失敗,因為言多必失,道是深遠的,總會出現紕漏,被人抓住就詞窮了,莊子的齊物論裡說到儒墨之爭(開篇講的歷史背景,還有著名的堅白論),經常說是非,所以你說是,就有人說非,要抓住核心內容,適可而止。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 齊物論

要抓住道樞:道樞就是事物的總綱,核心,就像門的旋轉軸一樣,怎麼轉動門的這個“樞紐”是不動的,這就是“守中”。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莊子 齊物論

只有抓住了道樞,即核心樞紐,才能運於無窮。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收藏,轉發,謝謝各位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