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獬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長一角。

《異物志》:東北荒中有獸,名。一角,性忠,觸不直者。

獬豸的淵源出自一個春秋時期的歷史傳說...

當時,齊莊公治下有兩個大臣打官司,一個叫壬(rén)裡國,另一位叫中裡繳,官司打了三年沒結果。

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神獸獬豸出場來聽他二人的陳述。

壬裡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裡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裡國勝訴。

案子本身沒什麼,倒是神獸出場判案挺有意思。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時至今日,關於獬豸的身份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它的另外一種身份是鎮墓獸,獬豸放置在墓內,可起著保護死者靈魂和守護隨葬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甘肅博物館館藏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上面這件青銅獬豸出自東漢晚期,於1956年3月17日在甘肅酒泉下河清18號漢代古墓中出土,通高24.5、長74.7釐米。是當時農場工人在進行滴灌工程施工時發現的,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館藏


這件獬豸出自魏晉時期,大致為公元220~420年間,於1975年出土於嘉峪關新城鄉,目前收藏於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兩件獬豸造型非常相似,不仔細看會認為是一件作品。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這件青銅獬豸,是1970年在山東濰坊諸城市前涼臺漢陽太守孫琮墓中出土的,高30釐米,長64.5釐米,重13.1公斤。

該器物很有特點,除頭頂部的主角之外,頸背部的鬃毛變化成三支尖角,兩隻長耳亦前刺如矛。

銅獬豸出土於有紀年的漢墓之中,是目前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獬豸之一,屬難得的稀世珍寶。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


這件文物出自北魏時期,通體結實強壯,低首直角向前,呈蓄勢待發之勢,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漢代彩繪木獬豸


這件獬豸為木質,漢代,甘肅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高35釐米,長93.7釐米。身、角、尾、足分體制作,再粘合而成,通體白漆為底色,以紅、黑繪彩。此獸作準備前行衝刺狀,身體造型靈巧,頭、角、頸、背、尾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靈動多姿。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漢代彩繪木獬豸


這件漢代彩繪木獬豸造型很抽象,高31釐米,長73釐米,寬9.1釐米。身繪紅、黑彩,黑色眼珠,外以紅色勾框。右前腿抬起,四蹄均塗黑。作前行衝刺的動作,身體造型簡潔,四肢動作變化生動。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漢代,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長57釐米。

這件器物獸身所繪紅、黑彩基本脫落,整體前半身緊繃相抵,後半身蓄力待發狀,表現出獬豸雄強的力度和威猛的氣勢,從藝術角度來看,是難得的木雕珍品。

楚墓獨角獸鎮墓多為“虎首,刻成卷眉,瞪目,呲牙,咧嘴,猙獰恐怖,其角為真鹿角。底座有圓形、方形和梯形”。

而武威磨嘴子漢墓中的獨角獸多為身繪紅、黑彩,長角長尾,四腳分叉而立,整體呈前半身緊繃相抵、後半身蓄力待發狀,似公牛相抵撞瞬間的發力狀態,表現出了獬豸雄強的力度和威猛的氣勢。

從兩地出土的獬豸可以看出,河西地區的墓葬獨角獸造型與楚國墓獨角獸對比鮮明,造型各異。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獨角犀牛


獨角獸的造型,應該源於我國古代已經滅絕的犀牛,而犀牛耿直向前衝擊的性格,與剛正耿直的寓意十分相配。

史料證明,中國商代甲骨文中,常出現殷王獵犀牛的記載,不過由於氣候和捕殺的原因,最遲到西漢晚期犀牛已經絕跡。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這件也是獨角獸木雕,造型更加簡約。

於1966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東晉時期的墓葬中出土,年代為東晉,距今1500年左右。

獨角獸通體敷黑彩,為鹿腿牛身、四肢細長、體型高大。長長的尾巴高翹,頭部一尖長角。

雖然製作簡潔,但重在寫意,這件以獨角造型在自治區博物館展示的文物,稱為獨角獸。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明十三陵前的獬豸石雕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明十三陵前的獬豸石雕


另外,帝王陵寢前的神道,多有它們的身影,如明十三陵前的獬豸石雕。

有意思的是,這尊石雕的獨角並不是向前直衝,而是向後緊貼頭皮,而清代皇陵前的獬豸,其獨角朝向也是如此。

為什麼從明朝開始,象徵正義的向前獨角反而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其實也很好解釋。

這就是權力與法律博弈的鬥爭事實,面對無上的權力,向前挺進的獨角顯得那麼不合時宜。於是在無限擴張的皇權面前,獨角最終向後屈服,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守衛帝王的傀儡。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獬豸冠與服飾


《後漢書·輿服志》:“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

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顯然,獬豸形象是矇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蹟。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必須注意的是,法院門前常立石雕有的並非是獬豸,而是甪端(lù duān)。

甪端也是上古神獸之一,不如獬豸出名。特點是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

這兩兄弟經常被弄混,而且頭角、四爪、尾巴經常胡亂搭配,身形也肆意塑造,很難區別。

甪端與獬豸的最典型區別是甪端有鱗而獬豸無鱗。

(兩者的區別是一位讀者兄弟給指出的,在這裡特別感謝老師!)

甪端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


獬豸——源自東方世界的獨角獸


東方獬豸的角沒有神奇力量,也沒有劇毒,這是它與西方“同行”們最顯著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