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文|水月正能量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2020年的陽春三月,“戰疫”取得了初步勝利。正巧《五萬年中國簡史》出版發行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為快。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對歷史抱有濃厚的興趣,於是購買了這本書。

收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封面吸引住了。黃色的封面背景,給人強烈的歷史厚重感。在著者欄那裡印著蒙元史專家姚大力、魏晉文化史專家錢文忠、百家講壇名師於庚哲、近代史學專家馬勇等9位來自復旦、南大、北師大等名校的史學名家的名字。他們將各自數十年在歷史領域潛心研究的成果,以專業史學素養和充滿理性與洞察力的文字呈現給讀者,並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視野,從基因、語言、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進行全方位解讀分析,帶我們透過歷史的表象,真正看清中國五萬年來完整的發展歷程。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五萬年中國簡史》深入淺出地還原了真實的歷史。沒有歷史劇的戲說,權威歷史類書籍更接近真相。裡面不乏客觀理性的評論,激發我們探求歷史真相的興趣,提供給我們有益的反思歷史的角度。

人類能在進化中生存下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大腦進化出了意義、信仰等意識,讓人具備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能力,實現了基於思想意識的廣泛合作。

讀歷史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在於讀史知興替,讀史以明智,更好地指導今後的生活。大到社會變遷的規律,小到人性的善惡都可以從歷史中領悟。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初讀這本書,我就對它字裡行間的嚴謹、專業心生敬佩,對它所呈現的悠遠歷史肅然起敬。

為什麼是五萬年中國簡史呢?原來,書中引進現代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把中國歷史可講述的範圍拉長到五萬年。

01.我們從哪裡來?

翻開歷史的長卷,45億年前,地球誕生,600萬年前,出現了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20萬年前,智人演化於東非;1.3萬年前,智人成為最後唯一存活的人類物種;5000年前,出現最早的王國;200年前,工業革命……所以,人類之於地球歷史,如滄海一粟。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人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遷徙進化與適應環境的過程。在物種演化的過程中,有些人種的基因並沒有流傳下來。比如在遠古時期生活,曾出現在我國境內的北京人、元謀人和藍田人,他們都不是我們的祖先。

有研究指出,把生活在不同時期對現代人有直接遺傳貢獻的所有人加起來(包括非洲)也不過8.6萬人而已。由此可見,現如今的我們屬於很少那部分人留下的後裔。

02.“中國”一詞的由來

關於“中國”一詞所涵蓋區域的演變,一開始主要是洛陽及其鄰近地區,其次是黃河中下游平原為主體的中原地區,接著包含了關中地區。隨後是以華北核心地區作為統治基礎的中央王朝所在區域。最後隨著漢語人群向華北以外地區大規模遷徙流出得以擴充,就這樣經過了多次演替,才演變成了現在的中國。

可見,文化的第一階段是“由北向南”演進的,對應時間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200年。第二階段是“從東到西”演進,對應時間從1200-1910年。從“小中國”逐漸變化成了現在這個“大中國”。

期間經歷了各種戰亂,經過六次人口大遷移:西晉“永嘉南渡”、 唐朝“安史之亂”、 兩宋之交“靖康之變”、 明初大移民、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與走西口,逐漸地讓整個華夏更加緊密的交融在一起。

以上可以看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而複雜的演進過程,是隨機變化的偶然因素與人類自我發展的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讀了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個體在歷史長河中顯得多麼渺小。但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個體創造了歷史,延續著歷史。歷史終歸是人的歷史,人在其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03.從秦漢歷史,看封建王朝改朝換代

中國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封建王朝統治之下,期間經歷了很多朝代的更迭。

為什麼會有改朝換代?為什麼改朝換代卻依然沒有脫離皇權的統治?它對於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就拿秦漢歷史來說。秦國的大一統來之不易,背後是無數人的血與淚。

先有春秋戰國550餘年的醞釀,從制度上、思想上、生活中為大一統做了準備。後經過了幾十年的大規模戰爭,加上秦人幾代人的努力,才終於迎來了大一統。

為了鞏固統治,至高無上的皇以及與皇權配套的制度應運而生。可是在皇權的統治下,秦朝最終只維持了15年便崩潰了。

秦滅亡後,劉邦為代表的中下層精英崛起,他們推翻了秦的統治,又亦步亦趨地模仿著秦朝建立了漢朝。

但本質上,還是以新的皇權替代了舊的皇權,沒有解決皇帝的退出機制。

皇權是被獨家壟斷的私人財產,又代表國家的公共意志,其他人不能來分配。這樣的雙重合法性,讓皇權的錯誤無法得到矯正。只有從外部摧毀皇權,才能矯正過去的錯誤。

遺憾的是,後代的人沒有反思這個制度本質的缺陷,這使得改朝換代不可避免。而改朝換代又會帶來國家動盪、生靈塗炭。正如曹操描繪的漢朝末年的情形“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秦為什麼滅亡?皇權“一杆子”管到底的統治堵上了所有人的上升通道。

陳勝、吳廣為了活命揭竿而起,項羽為了恢復戰國時貴族統治舉起反抗的大旗,而劉邦的反叛則是迫於形勢的無奈。

因此,劉邦及繼任者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殘暴統治不得民心,王朝不會長久。不同於秦的暴政,漢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不同於秦的焚書坑儒,漢朝獨尊儒術。

正是漢朝統治者明白皇權使用的邊界,一定程度上順應民意,才得以維持了400多年統治。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尾聲

歷史的發展蘊含著某種規律,順應規律則興,逆規律則衰。

儘管秦朝和漢朝沒能逃過改朝換代的命運,但是秦漢文化,比如漢語、漢字、漢人、漢族都流傳了下來,秦漢的國家政體郡縣制也沿用至今。

歷史為後人提供巨大的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我們正處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突發,很可能催生一個時代的節點,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我們需要從歷史中獲得智慧與思想資源。

正如著者之一姚大力所講:“歷史是什麼?我們今天已在播下明天的種子。人理應創造屬於自己的全新生活,但只有在祖先世代耕耘的土壤,或文化基盤上才能實現。歷史映照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因而也就昭示出如何走向我們盼望的未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