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斷橋

中國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發源於長白山南麓,流經遼寧丹東210公里。丹東原名“安東”,源於唐代設置的安東督護府,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自古就是我國東北的商貿重鎮和軍事要塞。

鴨綠江,斷橋

1950年10月25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人民志願軍打響了入朝後的第一槍,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帷幕。

鴨綠江,斷橋

丹東鴨綠江上並列橫跨著兩座“姊妹橋”,在朝鮮戰爭期間,各種物資、裝備、人員源源不斷地通過大橋運往朝鮮前線,成為抗美援朝前線的交通大動脈。

鴨綠江,斷橋

1950年8月27日,美國空軍首次對鴨綠江大橋進行掃射。11月8日,美國空軍派出百餘架轟炸機對鴨綠江大橋狂轟濫炸。十二孔橋朝方6孔橋樑橋墩被炸塌,中方一側殘存四孔,至此大橋癱瘓,被稱為“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為什麼中方一側沒被炸呢?原來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政府擔心招惹中國將會使中國捲入,因此嚴格限制麥克阿瑟的軍事行動,不許惹翻中國。所以美國空軍在轟炸鴨綠江上的大橋時,嚴格劃分中朝界線,只轟炸朝鮮一側,不能轟炸中國一側。為什麼另一座橋沒被炸呢?除了志願軍的防空火炮外,還有邊打邊建的志願軍空軍,前蘇聯空軍也暗中幫助,建立起空中“米格走廊”。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另一座仍在通行的姊妹橋後來叫“中朝友誼橋”。出於睦鄰友好,“安東”地名亦不太適宜,1965年遂將安東市改名丹東市,意為紅色東方之城。丹東曾因抗美援朝戰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贏得了“英雄城市”的讚譽。

鴨綠江,斷橋

《為了和平》群雕

鴨綠江,斷橋

26位人物雕像是以真實的戰鬥英雄為原型 ,代表著26萬第一批過江的志願軍。雕像人物有彭總,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戰鬥英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還有女護士劉秀珍。

游完斷橋,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橋是誰建的?想當然是中國人或者中朝古建的。錯了。

斷橋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鐵橋,始建於1909年,1911年建成。為當時日本駐朝鮮殖民機構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甲午海戰失敗後,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安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05年日本修建了安奉鐵路(安東—瀋陽)和京義鐵路(日本東京—朝鮮新義州),為了把兩條鐵路聯接起來,日本迫切需要在鴨綠江上架設橋樑。1909年日本在沒有徵得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首先從朝鮮一側開始建橋,在工程過半時才知會當時清政府。迫於日本的壓力下,清政府違心同意在中國一側建橋,稱下橋。

鴨綠江,斷橋

該橋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圓形橋墩為軸,可旋轉90°,便於過往船隻航行。上橋(中朝友誼大橋)建成後,日本人將橋上的鐵軌拆除,鋪設木板,改為公路橋。

斷橋的第四號圓形橋墩及旋轉機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日本妄想對中國東北和朝鮮實行長期殖民統治,又在此橋上游不足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雙軌鐵路大橋(上橋,即現在的中朝友誼橋大橋)。1937年建,1943年竣工。上橋為雙軌鐵路橋,鋪設鐵軌,通行火車。抗美援朝鴨綠江下橋被炸斷後,為了保證後方支援前線的運輸,將上橋雙軌鐵路橋拆除一軌,改為公路和鐵路兩用橋,沿用至今。現路面寬7米,鐵路、公路約各半。

鴨綠江,斷橋

上橋(中朝友誼橋)中國一側和朝鮮一側的樣式截然不同。中國的一側是懸樑樣式,朝鮮一側是直梁樣式,這是為什麼?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據參加建橋的中方人員介紹,這主要是為了節省鋼材。1937年建橋時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國內的鋼鐵十分短缺,所需鋼材全部從德國進口。到了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對日宣戰。美國加強了海上封鎖,日本很難從德國進口鋼材。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快建橋的進程,日本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設計方案,將吊梁改為直梁,因此,朝方一側變成直梁。

日軍橋頭堡

鴨綠江,斷橋

為了防範抗聯部隊的破壞,日本人對鴨綠江橋的守衛相當森嚴。用寬厚的石料砌成的5層炮樓,看起來十分堅固,足以擋住任何攻擊,是當時最為有效的防禦工事。

夜晚,中方丹東市鴨綠江岸燈火通明,朝方側的新義州沿江邊的幾百米寬都沒有樹,光光地形成一個視野開闊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北朝鮮有人“脫北”。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