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萬般天註定,半點不由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夠聽到類似的說法,諸如“我之所以混得比他差,那都是因為他命很好,誰叫人家有個好爹呢”之類的,這種語言以及思維都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但事實上人家之所以混得好,真是因為人家“命好”嗎?
其實真相不一定是這樣,每當我們羨慕他們富貴命好的時候,就看看曹操31歲時候的樣子,會懂得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命運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我們自己,究竟又應該如何去與自己的命運相處,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命運。
公元186年,已經31歲的曹操回到了家鄉隱居讀書,在正當建功立業的年紀回到家鄉,哪怕是放到今天也難免為人所側目,放在古代就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尤其是曹操這種“少有壯志”的人物,所以他回家以後“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輕易不再出門,連親戚朋友都不怎麼來往了。
這個時候的曹操在面對自己命運時,其實是一種非常灰心喪氣的狀態,因為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回到家鄉,若是沒有回家的話,可能就連小命都保不住了,因為他早年得罪的一個大人物,在這個時候有一次要對他下手了。
那是在174年的時候,20歲的曹操被推薦為“孝廉”而得以入朝為官,那時候的曹操正是一腔熱血的年紀,他在當上洛陽的北部尉以後,就在自己的衙門外面造了十幾根五色大棒,警醒世人不要違法亂紀,但是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公然違禁,蹇碩為其求情許久,依然被曹操用五色大棒給處死。
當時曹操就被貶職了,隨後他的妹夫宦官誅殺,他本人也被徹底免職,無奈之下只能回到家鄉種地,那是曹操第一次對於自己心中的正義感到疑惑,為什麼自己做了對的事情,卻會落到這種地步呢?25歲那一年,曹操被皇帝徵召入朝為官秩六百石的議郎,可以干預朝政。
曹操在見到朝廷的腐敗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那一些忠良賢能之人以及應行之事,但是皇帝依然一直在任用那一些奸邪無能之輩,曹操開始對大漢朝廷徹底開始失去信心。等到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29歲的曹操跟隨著名將皇甫蒿屢立戰功,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官秩二千石的騎都尉,成為了大漢朝的名將。
不過這個時候他早年得罪的蹇碩,又一次發現了這個當年就已經懲罰過的年輕人,並且發現這個年輕人還發展得越來越好了,在恐懼之下已經開始找殺手,準備將曹操給幹掉,曹操在得到消息以後,連夜辭職回了老家,他說“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
當然曹操最終並沒有登上20年,他在35歲的時候散盡家財,打造出了一支極為強大的軍隊,讓自己成為了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最終一統北方,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奠基人,而他內心的轉折點其實就在31歲的那一年隱居。
“命”究竟是什麼呢?將其拆開來看,也就是:一個人、一隻嘴、一把刀,曹操開始隱居的時候,是因為別人的陰謀算計與別人的刀能夠威脅到自己的命,而當他決定出山不再隱居的時候,是因為他決定用自己的算計與刀去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這也是我們所需要懂得的兩件事。
當我們羨慕他人富貴時,請看看曹操31歲在幹啥?你會明白兩件事!
參考資料:《三國志》、《卑鄙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