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小時候看電視。

內地看瓊瑤,香港看TVB,臺灣看柴智屏。

長大後看電視。

到點追劇的時代已經過去,點播模式逐漸成為主流。

網絡發展最為迅猛的內地,各類劇集百花齊放;

仍然堅持以傳統模式為主的香港和臺灣,收視率江河日下。

TVB人才流失,2011年後再也拍不出9分神劇;

柴智屏的偶像劇套路早已疲倦不堪,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把“男二”和“男一”的人設調換,才重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在這之後,臺灣的偶像劇時代,一去不復返。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2012年收視冠軍《小資女孩向前衝》,被稱為“臺版杜拉拉昇職記”,雖然邱澤、柯佳嬿、溫升豪等演員的表演出色,但富家子弟與窮女孩的愛情故事顯得老套,週而復始的大團圓結局有些敷衍了事。

2013年,偶像劇不再是收視寵兒,《阿爸的願望》《孤戀花》依靠更好的口碑,收視力壓《真愛黑白配》,只是這些劇都未能打出臺灣市場。

2014年,青春愛情劇《我的自由年代》贏得觀眾好感,細節豐富,情感真實,遺憾26集的長度造成劇情拖沓,口碑未能更進一步。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2015年,收視冠軍的收視率,已經從2011年《犀利人妻》創造的9.5,下降到了2.85。

但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臺劇悄然開始了轉型之路。

收視率無法挽救,公視索性花力氣打造精品劇,力求依靠品質吸引觀眾。

本來演長劇的許瑋甯、吳慷仁、黃健瑋被拉來了演一出迷你劇,結果,《麻醉風暴》引來了滔滔不絕的好評,金鐘獎上毫無懸念地拿下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是偶像劇的演員陣容,但《麻醉風暴》卻與男女間的那些破事幾乎無關。

全劇內容專注“醫療推理”,甚至牽扯到臺灣的醫療體系,上升到生命與人性的探討。

如果豆瓣上能再多一點人評分,或許會不止8.7分。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想必是受到《麻醉風暴》的啟發,2016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編劇徐譽庭、《熱帶魚》導演陳玉勳等幾位一線編導發起“植劇場”計劃。

臺劇,由此爆發了一場溫柔的革命。

2016年下半年,植劇場推出了類似《麻醉風暴》的多部限定劇。

內容拒絕瑪麗蘇式的狗血劇情,演員方面力邀一線明星。

就這樣,《荼蘼》最先火了。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主題同樣關於愛情,與以往的臺灣偶像劇不同,《荼蘼》的故事沒有灰姑娘,沒有白馬王子,沒有跌宕起伏,意外百出的情節,只有每個普通人都在經歷的,關於婚戀與事業的選擇。

由於主視角是女性,女性觀眾可以從劇中獲得更多的共鳴。

金鐘視後楊丞琳扮演的鄭如薇,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

方案A,升職加薪,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

方案B,陪伴男友,獲得美滿幸福的婚姻。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擇其中一樣,意味著放棄另外一樣。

這是當代女性普遍都會遇到的難題,也難怪《荼蘼》會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不只是臺劇,只要議題能夠切合現實,就很容易獲得更多關注。

內地近年的《大江大河》、《都挺好》也是如此。

顯然,中國觀眾的口味已經變了。

瓊瑤和柴智屏的浪漫無法再給人滿足感,因為觀眾已經開始學會思考。

所以作為一種商品,影視劇也需要跟隨需求而做出改變,以前是滿足幻想,現在是提供反思。

現實主義題材一直是內地劇的拿手好戲,早在2009年《蝸居》就火得一塌糊塗,只是到了2010年代被宮鬥,奇幻題材搶了風頭罷了。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麻醉風暴》、《荼蘼》引領了臺劇從一些不切實際的爛漫幻想中拉回到現實,時間已經是2016年。

就是這一年,內地也有《人民的名義》異軍突起,現實題材已經重新迴歸到內地觀眾的視線。

那為什麼臺劇能冒出更多的“9分神劇”,內地劇卻總是差一口氣呢?

因為臺劇更加“精品”。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2017年,佔據臺劇年度收視榜頭兩名的劇集,都是集數不超過10集的限定劇。

最高收視率達到4.61的冠軍《通靈少女》,一共只有6集。這是公視與HBO亞洲分部合作的首部劇集,收視上的成功更堅定了公視的精品化路線。

亞軍《花甲男孩轉大人》,植劇場繼續把議題根植於現實,在《荼蘼》聚焦社會女性的選擇之後,這次把焦點放到了男性的成長。

快滿28歲的花甲,大學竟然還沒有畢業!

他是一個嚴重缺乏主見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成長啊,就是從不知道要做什麼,到發現自己應該去做什麼。

找到自我,堅持自我,實現自我。

很可能是風格上加入了喜劇色彩,劇情笑中帶淚,《花甲男孩轉大人》的豆瓣評分比

《荼蘼》更高,達到了9.0分。

當然,《花甲男孩轉大人》評價人數要少一些,分數的參考價值也要低一些。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由於前作成功,獲得了更多資金投入的《麻醉風暴2》,從限定劇變成了長劇。

撐死也只拍了13集。

其口碑一如前作那樣出色,高評分之外,還獲得了金鐘獎的10項提名。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公視依靠10集左右的精品劇贏得了收視和口碑;

而植劇場依靠現實題材獲得了廣泛關注,出品的劇集得以賣到內地。

如果兩家的優勢結合,臺劇豈不是要上天?

公視意識到了這一點。

2018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了。

劇集不是傳統的連續劇模式,而是由多個故事組成,有點類似美劇《黑鏡》

科幻的外殼,包裹著中國社會中,一種被扭曲的家庭親子關係。

幾乎所有從“中國式父母”懷抱裡走出來的人,都能從劇中找到共鳴。

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為孩子好”,為孩子鋪好了一條“光明大道”。然而在劇中,所有的悲劇皆源於父母對孩子人生的過度干涉。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可惜導演陳慧翎沒有完全擺脫掉拍偶像劇的習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雖然走的是精品劇的路線,內容卻還是有著偶像劇的影子。

“臺版黑鏡”,遺憾的是不夠“黑”。

2019年,公視決定要更狠一點才行。

繼續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現實化和精品化的基礎上,一“黑”到底。

人性和社會的黑暗,第一次,赤裸裸地被展現在臺灣的電視熒幕上。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口碑炸裂,收視霸榜,橫掃金鐘獎。

《我們與惡的距離》正式宣佈,臺劇重新崛起。

眼看著公視用一部又一部佳作圈粉,隔壁家華視依樣畫葫蘆,拿出了一部《俗女養成記》

短短的10集,細緻刻畫了一個39歲當代“俗女”陳嘉玲。

在越來越多女性尋求獨立的時候,陳嘉玲反映出了獨立女性的真實困境。

這樣就夠了。

《俗女養成記》收視率衝到了年度第三,口碑高企。

《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沒過去一年,又一部臺劇衝破了豆瓣9分。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崛起的臺劇根本停不下來。

2019年還沒結束,中視的《想見你》登場。

一開始,有些迴歸偶像劇的劇情和風格令人失望。

但在觀眾發現這其實是一部穿越劇的時候,2020年初,許光漢火了,伍佰也火了。

騰訊視頻迅速買下版權,臺灣島內的收視也暫時穩居年度第一。

臺劇在兩年時間裡誕生了第四部9分神劇。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想見你》的核心驅動力是愛情,不過前些年臺劇現實化趨勢仍然影響著編劇的創作。

劇中的陳韻如、王詮勝、莫俊傑都是常人眼中“不正常”的青少年,他們性格內向,不敢接觸外部世界,選擇自閉。

由於男女主角李子維和黃雨萱的出現,改變了陳韻如、王詮勝、莫俊傑的自閉狀態。

一開始,陳韻如想要變成黃雨萱,她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是悲劇的根源。

只有當她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悲劇才會有被逆轉的機會。

無疑《想見你》就是借用一個穿越愛情故事,探討了青少年“自我認同感”,其內核還是十分現實的。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誠然《想見你》高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穿越情節足夠燒腦,並不是因為主題深度。

編劇想要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感,陳韻如最後的轉變卻顯得有些生硬,大結局明顯是特地迎合大眾,頗有“爛尾”的嫌疑。

但劇集卻在繼承精品化和現實化的同時,又給臺劇加裝了一樣新武器——創意。

創意並非一定是無中生有,做出不同的排列組合也可以令人耳目一新。

車禍,三角戀,穿越時空,這些都是老掉牙的元素。《想見你》只是把這些元素幾乎是前所未有地結合在一起,加上一個紮實的劇本,差不多兩年時間的耐心籌備,就達到了一個超乎想象的效果。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臺劇的現狀就如同《想見你》

即便還有不盡完美的地方,也已絕對稱得上是出類拔萃。

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事情總是能夠事半功倍。

僅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臺劇就能夠從疲敝的狀態中重新站起身來,揚眉吐氣。

那更何況是市場更大,資本更多的內地劇呢?

前幾年的內地劇集主要在嘗試不同的題材,什麼架空歷史,宮廷鬥爭,仙俠奇幻,都市生活,懸疑探案,應有盡有。

確實內容的多樣性是增加了,可同時也造成了劇作水平的層次不齊。

2020年初,廣電總局發佈《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倡電視劇及網劇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短劇創作。

也許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如果內地劇也能像臺劇那樣精品化,並能堅持下去,在已經開始現實化,題材多樣化的情況下,那臺劇現在所能擁有的成功,內地劇肯定一樣也能有。

兩年內誕生4部9分神劇,臺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