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栢滔:公冶长篇第五●第八章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注释】

①愈:胜过、超过,更好、更强。②闻一以知十:形容人能够在事物才现端倪的时候,就能见其全体。十,指数的全体,旧注说:“一,数之始;十,数之终。”③闻一以知二:二,是一的副贰,用来形容人的才智能够由此及彼,但是比举一反三还要差一些,子贡自己以此为谦辞。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④与:两种解读,其一,用作连词,和,汉唐诸家主之;其二,用作动词,赞同、同意,朱熹主之。

【释义】

孔子对子贡说:“你自己和颜回比比看,谁能更强些?”子贡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是不如呀,我和你一样,也赶不上他呀!”

【按语】

颜渊由一得全,子贡由此及彼,颜渊盖能一叶知秋,知微见著,迅速把握事理之全体,十为全体之数;子贡则从事理之对立上比较,所谓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虽然已经属于难能,然而,与颜子尚有差距,故孔子谓其弗如也。

【大义阐微】

《论语》11.19章,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15.3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刘宝楠说,说文,十,数之具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君子之为学也,原始要终,一以贯之,其在圣门,唯颜子好学能有此谓,夫子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及退省其私,亦足以发,发者,夫子所未言之意,即颜子所问而知之者也,子贡未能一贯,故闻一能知二,二者一之比,言己未能尽一者也。

考之于易经数理,在十进制中,十乃数之全,二乃一之比副,故得二未必得一,得二似一而未尽一也。老子,古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而天下贞。九九归一乃能得数之全体,故刘氏之说似得之。易经的数理常识的很多内容,我们现代数学尚还不能够认识,二是一之比副;而不是如现代数学中,二是一的简单叠加。

考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亿则屡中”,而不能够当下即空,这正是与颜子在学问上的差距。子贡所以能够不受命,亿则屡中,那是他深通易理的功夫所在,所以这里孔子与子贡师徒间谈话以易的数理为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故而费解。子贡也同样是善“知人”者。

观《论语》15.3章,孔子对子贡所知言的一以贯之之理,明确告诉子贡孔门学问最高深处并非力取,并不是多学而识就能得到的。这就实质上排除了闻一知十是从一到十的累加。

在这里子贡视颜子闻一而知全,得一贯之道,视为知十,而视自己闻一知副,解若知二,如果我们简单理解为子贡与颜子之差距在二与十之间,实际上就是没有得到孔门圣诣,徒以为在二与十之间相较,而根本没有悟入孔门治学真髓。故此,孔子在这里提示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与你都不能这样,学问不是这样简单的累加,由二而三而十,多学而识就能得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光你不能达到颜回的程度,就是我也不能。噫,颜回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里提出了学习方法的问题,高级的方法是闻一而能知十,由十完成升级,重又归一,故而提出一以贯之之道,其实这就是模型化的方法。熟练掌握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型,每闻一事,便取所闻的具体事物之相,比类于此阴阳五行模型,阴阳为二,五行为五,二五而十,便知全体大用,十而归一,便得一以贯之之道。这不仅是孔门学问修习的方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思维方法,是中庸之道的主要来源,不识此方法,便不能够理解和应用中庸之道。

智慧如子贡者,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尚且只做到闻一而知二,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了。就譬如我们现在看《论语》,有几人得到了孔门的真实学问呢?恐怕两千年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好的孔子,但是,孔子的形象始终不能固定,每次读《论语》都有一个新的孔子,少数几个人能够与孔子实有相通之处,但是,这又要么是郑氏玄的孔子,要么是朱氏熹的孔子,所有这些,都是孔子《论语》的副二,而不是得一于《论语》中真实的孔子。

广而论之,在现代学术氛围和学术方法下,又有哪些不是这样呢,即便是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哪一个不是如此的遭遇呢?每一个研究者的心中,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别人不是真正的康德、黑格尔或是海德格尔。这都是由一真而得的副二。“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目的就是要获得此“一”呀!

由此可见,两千年来,学问的方法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已经在此沉睡了两千年!

闻一知二是闻其一端而知其两端,还需有叩其两端而竭的功夫,才能把握持中之道。此从子贡有问“切磋琢磨”而“可言诗”之中可见,如此功夫子贡仅理解为颜子是知十而达到的,可见还是境界弗如。不但己境未至,更又反有谤于颜子。孔子设此一境,有望子贡能心见颜子之贤,见贤思齐,惜乎他没有能够突破自己的境界,仅凭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揣度颜子之仁,枉以数之全体十,去推断颜子之仁体。孔子惜其未得,故再有刺于子贡:吾与女,弗如也,来委婉地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