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學前教育越早越好,有些卻不這樣認為,你覺得呢?

溫柔不放肆咯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理解學前教育到底指什麼,而不能以偏概全,簡單地理解為是知識文化的教育,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順位老師,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在不斷地教育孩子,陪同他一起認識這個世界。因此順應孩子自然發展的教育越早越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子閱讀,越早越好

現在親子閱讀越來越被年輕的父母所推崇,這也是我們給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可以在寶寶幾個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給寶寶看一些顏色鮮豔的卡片,然後隨著寶寶的成長,不斷地給寶寶增加一些有趣的圖書,如布書,洞洞書,旋轉書,繪本。親子閱讀最好是父母都參與進來,這樣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親子閱讀也會變得更快樂。另外最好給孩子制定好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並給孩子提高良好的閱讀環境,這樣便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親子閱讀的好處就是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甚至可以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培養孩子的情商,拓展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擁有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提高孩子的記憶力等。

二、繪畫,從孩子喜歡塗鴉開始

大部分幼兒從2歲開始就喜歡亂塗亂畫,這時候的幼兒只能簡單地畫些彎彎區區的曲線,和不規則的圓形及其他一些簡單的形狀。這時候,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畫畫,給孩子提供一些畫畫工具,讓他們自由的繪畫,繪畫中的孩子會非常專注,即便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但他也會在畫畫中不斷地成長。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會通過繪畫來描述他們對這個時間的認知和真實的感受。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會展現在繪畫上,即便他們的繪畫能力有限,但依然會常常驚豔我們。

三、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解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都喜歡模仿大人的語言,這時候我們可以改變隨意說話的方式,教育孩子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問“為什麼”的時期,而且還會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簡潔的答案,如果父母答不出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正確的答案。

四、生活處處是教育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去認識這個世界,把教育日常化,生活處處是哲學。




牽著寶寶去散步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學前教育是指3~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

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

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以刺激兒童大腦發育

完善兒童大腦功能為目的。

這一段的教育應該根據兒童不同的發育特點,採取不同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教育,更不是整天集中上課。

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是以玩為主,讓兒童在玩中建立對外界事物的最基礎的認識與聯繫。而不是提前講授小學的課程。

總之,學前教育必須有正確的方式,必須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採取適合的教育措施,絕不應該盲目跟風,時間的早晚更得根據自己孩子的發育情況來定,沒有誰家的孩子可做參考。


走進新天地


我是 個人覺得學前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

幼兒時期的孩子應該以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玩樂為主,主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動手能力,專注力等。

但目前教育的大環境都非常注重成績,部分老師和家長都日常焦慮,感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超前教育。老師在學校教得多,家長在家裡還要買各種幼小銜接資料書回來,監督孩子學習。

相對來說,我們家就比較佛繫了。除了學校佈置的作業,家裡沒有額外佈置過,每天寫完作業,就隨便孩子玩。一些老師要求要買的描紅,不需要帶到學校去,說是家裡完成,我也覺得孩子小,不想他那麼累,沒有買。假期更加是開啟了純玩模式,通常都會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或者去動物園,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

未來還有十幾年時間讀書,不想還沒開始,孩子就覺得對學習沒了興趣,一定不能急,得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平常就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從一兩歲的時候,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如廁;到兩三歲,孩子分房獨自睡覺,做簡單的家務;到三四歲,孩子自己洗頭洗澡;到現在五歲多,孩子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之前學會的技能。

在這一件件小事的過程中,不僅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了,耐心、觀察能力、專注力、意志力都得到了提升。我覺得這要比孩子超前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重要得多。

當孩子擁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相信對他以後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