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的故鄉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位居中原大地,自夏朝至宋金時期的3000餘年間,中原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先後有200餘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 "之說。

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歷代統治者皆認為把中原納入版圖的王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統稱為中原王朝,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或有考古證據表明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鄭州和安陽。

很榮幸的,我的故鄉-杜良,便隸屬美麗古典的旅遊城市及小吃之城-古都開封,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小鎮,我出生的村莊是這個尋常小鎮上的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小村莊。

因盛產大米,杜良在方圓百里也算小有名氣,“杜良大米”成了她的名片,被大家親切的稱為“水稻之鄉”。特別是“黃金晴”,晶瑩剔透,顆粒飽滿,鬆軟而具有彈性,是各種大米中的佼佼者,銷量一直穩居榜首。

眾所周知,大米的前身是水稻,由一株株小小的、綠油油的水稻苗,變成金燦燦的稻粒,最終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需要經歷很長一段過程和多道工序,每一粒米里都蘊含著鄉親們諸多的汗水、心血和辛苦勞作。

寫到這裡,我的思緒不禁穿越時光隧道,飛回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小村莊,飛回了二十餘年前那段有趣又令人苦惱的童年時光……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由於家裡地多(我家足足10畝),當時也沒有什麼現代化機器,水稻的栽種和收割全憑鄉親們的兩隻手,孩子們也從小就開始跟著大人幫忙幹活,所以對水稻從席苗直至到餐桌上的整個過程及所有工序我都記得,但畢竟當時年齡小,有些細節的東西記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這其間的樂趣和苦惱我卻是記憶尤深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01 席稻苗

這個步驟一般不需要孩子們參與,大約是將帶皮的稻種泡水後撒在被打成長方形的喝足了水的溼地上,一般一週後就能看到細小的綠芽萌出了。

我們是不蓋大棚的,用的是溜地薄膜,當稻苗出土達到一定高度,就會衝破薄膜,呈現出下圖的景象,“席稻苗”的“席”字用的好,從下圖可以看出,長勢喜人的稻苗鋪成了一條條“席子”,放眼望去,無數條綠色的長席隨風搖曳,形成了別樣的風景,美不勝收。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2 薅稻苗

這個步驟我特別熟悉,是在水裡操作的,水稻喜水,整個生長期都是離不開水的,而我們用於灌溉它的,都是黃河水,所以說,黃河真的是我們的“母親河”,是哺育生命的搖籃。

約莫六七歲的時候我就開始跟著爸媽薅稻苗,那時候我總是站在小板凳上蒿,不敢讓腳沒進水裡,因為水裡有一種叫做水蛭的動物,我們俗稱“馬鱉”,它會偷偷爬上你的腿,咬破,喝血,聽說有時甚至會鑽進肉裡,但不是太疼,會有一點癢。

如果你幹活太投入,時常發現不了它,它喝飽會自動遊走。如果你比較敏感,早早發現了它,別緊張,只需要狠狠的用手拍它,它就會落荒而逃,用手揪是很難揪下來的,因為它吸力很大,越揪吸的越起勁。

話雖這樣說,我還是很怕它,總不沾水也是不可能的,有時突然覺得腿有點癢,一抬腿猛然發現腿上趴著那個軟軟的、黑黑的、滿足的扭曲著讓人作嘔的身子愉快的吸著我的血的“畜生”,我會突然大叫起來,同時在水裡亂跑,完全忘了要用手去把它拍下來,等旁邊的人提醒了“拍它,拍它”,我才邊跳邊拍邊扯把它弄下來,現在想想還心裡發毛,心有餘悸,這也成了我童年的苦惱之一。

就這樣一棵棵把稻苗薅下來,根上的泥儘量涮乾淨,有一大把的時候用稻草把它們捆起來備插秧用,一彎腰就是半天一天,挺腰疼的,每每說腰疼,爸媽就笑著說:“小孩子家家的,哪有腰啊?”一直不解,小孩子真的沒腰麼?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3 插稻秧

起初跟著做農活時我還不會插秧,就負責運送稻苗,將捆好的稻苗由田地的一頭運送至插秧者身後,並估計好大概多遠距離能插完一捆稻苗,按照那個距離依次排開。

我特別喜歡這個工作,因為運送期間我可以在水裡撒歡、游泳,其實說游泳有些牽強,畢竟水的深度有限,但趴在裡面勉強能沒過我瘦小的身子,兩隻腳在水裡胡亂彈騰一番,便樂的不行,

小孩子的快樂真的來的特別簡單,經常能看到渾身泥巴的孩子在水裡嬉戲打鬧,難免被泥巴弄髒的小臉迎著陽光,眯著眼睛,張大嘴巴,笑靨如花,畫面甚是美好。

做這個工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直在動,符合小孩子愛動的天性,且這種情況下,水蛭想爬到我們身上特別難,完全沒有可乘之機,呼呼。

長大了些,便讓我參與了插秧工作。這個工作是很嚴肅的,因為插秧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稻將來的收成,所以必須有年齡和資格限定。

我總是很認真的插秧,講求質量,所以速度相對慢些,這個還考驗一個人的目測能力,是否能做到插的橫平豎直、始終如一。有的本來插五列,插著插著就變成了四列、三列,也有的越插列越多,最後把自己搞的都把不住了……

爸爸媽媽有時讓我和姐姐們比賽,看誰插的又快又直,當時居然還很正式,挺緊張,生怕自己落後,鉚著勁兒往前衝。最後無論誰輸誰贏,都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改掉了我們愛偷懶的毛病,現在想來,暗暗佩服父母的高明策略。

那麼大塊地,就那樣將稻秧一撮一撮的插進泥土裡,真的是一項很大的工作量,經常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了,連續泡在水裡數日,手和腿腳都被泡的淤脹發白,不得不讚嘆自己和父母及眾鄉親乃至廣大農民群眾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精神,真的是“小小一粒米,來的不容易”啊。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4 薅稻草

薅稻草是一項雖不累卻持久的工作,記得我們總是在薅稻草,這一茬還沒完,下一茬又長起來了,而且稻草和水稻長的特別相像,像親姐妹一樣,只不過水稻的葉子略澀,顏色稍暗,而稻草的葉子光滑,顏色鮮綠透亮,不過有時還是會錯把水稻當成稻草薅掉,怕挨吵,趕快偷偷扔掉。

少了稻草這個強勁的對手跟它爭營養,水稻便能長的更加茁壯,將來的稻穗也更加豐滿。

置身萬畝稻田之中,每當清風吹來,一望無垠的綠色海洋碧波盪漾、碧浪翻滾,好不愜意,令人陶醉。

儘管如此,對於小孩子來說,這終歸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我想玩,想和小夥伴們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做遊戲、過家家,哪一樣都比在田裡薅稻草好玩,所以犯懶的時候被叫去薅稻草也是童年苦惱之一。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5 澆水

水稻水稻,顧名思義,它是一種離不開誰的植物。起初黃河水充足,只需開閘放水,疏通溝渠,將黃河水引流至稻田即可,營養豐富的黃河水足以供給水稻的全程生長。

只是漸漸地,黃河水越來越少了,無法滿足水稻大量飲水的需求,又不能眼睜睜看著它們口渴變蔫兒,只能在田間打井,用拖拉機帶動水泵抽地下水去為它們解渴。

爸媽經常徹夜在稻田裡澆水,打個地鋪睡覺,地裡蚊蟲很多,加之需要定時去查看水位情況,其實根本睡不了覺,我和姐姐便做了飯給爸媽送過去,有時帶去一個西瓜,兩瓶啤酒,那便是最美味的野餐。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6 收割

秋天到了,水稻也該成熟了,忙活了幾個月,總算到了收穫的季節。看,水稻們個個笑彎了腰,遠遠望去,到處是金黃一片,走在這片金黃之中,的確有番別樣的味道。

他們像一個個紳士向你鞠躬,還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不願抬頭。愈飽滿的稻穗頭垂的愈低,這使我聯想到,頭腦愈豐富的智者愈是謙卑。

秋天是一個繁忙的季節,碩果累累是它最貼切的形容詞。那時還沒有水稻收割機,十來畝地也全憑爸媽和我們姐妹幾個一鐮刀一鐮刀的把它們割倒,割十來把組成一捆兒捆起來。

經常是天微微亮就開始下地收割,比較涼爽,中午派個代表回家做飯,這個代表經常是我,他們約莫著飯做好了就回家吃,吃完休息一會繼續下地,直到天黑的看不見了。

其實鐮刀將水稻杆割斷的刷刷聲也蠻好聽的,很有節奏感。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7 脫粒

割倒的水稻捆成整齊的稻捆兒便被拖拉機拉到脫粒的稻場裡,靜待脫粒。這道工序需要的人手比較多,用的是半自動脫粒機,通常是幾家親人或鄰居合作完成,分工合作。

首先有人負責搬運,源源不斷的把稻捆運送至脫粒機旁邊,再有人把稻捆兒解開分成若干小把,並傳遞到站在脫粒機後的人手裡。

站在脫粒機後的通常是四個人,兩人一組,中間的兩人先接過稻把,雙手掬著,放在迅速轉動的脫粒機輪子上,來回翻轉幾下,稻粒便都從稻杆上竄了出去,再傳給外邊的人,再那樣掬著翻轉幾下,確認脫乾淨了,便把空空如也的稻杆扔在旁邊待專人收走捆好,這些曬乾可以用來編制草蓆,用於大棚種植冬日的保暖等。

裡面的每種職位我都擔任過,最刺激的還是站在脫粒機後脫粒,看著旋轉的巨輪迅速將稻粒從其杆上剝離,飛竄出去,那感覺倍兒爽。

但這個有一定的危險性,有時手一鬆,整把水稻便會被巨輪捲走,甚至感覺雙手也差點被捲進去攪碎。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08 脫皮

這道工序比較簡單,曬乾的稻粒放到脫皮機器裡就ok了,一邊是白花花的大米,一邊就是傳說中“吃糠咽菜”的糠,是豬豬美味的食糧。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好了,接下來的不用我說了,香噴噴的大米飯出爐了。

我愛吾家鄉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到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村便不再種水稻了,說是因為來到我們這邊的黃河水量越來越少,不足以供給水稻種植的需求了。

從此,水稻變成了棉花、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水稻帶給我的樂趣便消失了,變成了一遍又一遍的掰棉花叉兒和封棉花,且做些都正好在暑期,勞動繁重、枯燥又天氣酷熱難耐,且使原本就皮膚黝黑的我被曬的更加黑了,這些都使我不太喜歡種植棉花,懷念那段種植水稻時的“水上樂園”般的生活。

不過,雖然我們村和周圍幾個村子不再種植水稻了,杜良的其他大多數村子還是以種植水稻為主,他還是方圓百里名副其實的、久負盛名的“水稻之鄉”。

現在,在鄉親們的辛勤勞作下,我的故鄉越來越富、越來越美了,曾經泥坯和藍磚的破瓦房都變成了鑲著瓷磚的雙層甚至三層小洋樓,都擁有著瓜果蔬滿園的獨家小院,就是市區人夢寐以求的別墅啊。

衷心祝願我的家鄉越來越美,鄉親們越過越好!


◆作者簡介: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80後醫生,歡迎關注@霖晞,分享我的故事,傾聽你的心聲,讓我們在這裡有所收穫,一起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