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讓通貨膨脹搞焦慮了

最近這兩年,經常遇到別人問這樣一個問題,

手裡有一百萬或者兩百萬,要不要買套房投資一下,或者有沒有其他的投資品推薦?這類問題的最後,他們還會重點強調一下:只要能跑贏通脹就可以。

我有個很明顯的感覺就是,這些年大家被通貨膨脹這個詞洗腦了,總覺得手裡拿著錢不花出去,會有“負罪感”,甚至覺得晚上睡覺的時候錢都在貶值。

大家都讓通貨膨脹搞焦慮了


在二十多年前,那時候也有溫和的通脹,不過那個年代大家還沒有被這個詞洗腦,多數人都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裡,吃點利息。現在與當年相比,明顯感覺到大家的焦慮情緒在加重,這跟互聯網媒體的泛濫有很大關係。

在這種焦慮情緒之下,很多人就願意去投資,好像投資是一個人人都可以賺錢的行當一樣。結果,多數人的投資都是虧錢的。這種虧錢和大家認為的通貨膨脹造成的貨幣貶值相比,要來得更痛快更徹底,還有可能血本無歸。

所以通脹沒有那麼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況且……絕大多數人對於通脹的理解都是錯的。

從長遠來看,錢確實越來越多,現在的100塊錢跟90年代的100塊錢的真實價值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想當然地認為,把錢買成東西,就可以抗通脹,把這個想法去實踐的話,大概率會虧得血本無歸。

90年代的一輛桑塔納,跟現在的一輛桑塔納,誰的價值高呢?當然是90年代的桑塔納價值高了。桑塔納也在貶值,如果當時把錢買成桑塔納當成投資,到了今天看,可不就虧慘了嘛。


為什麼從長遠看,通脹是趨勢,投資卻很難賺錢呢?

這是因為大家搞錯了宏觀與微觀的區別。

通貨膨脹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概念,而讓自己的錢保值,去投資一個具體的東西,是微觀的操作,這二者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從宏觀上看,一馬平川,微觀上看,全是坑。

微觀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人往往是活在小週期裡的,投資也都是侷限在短週期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去買一個東西來投資,僅過了半年時間,那個東西就跌了50%,大概率上你就已經把它割肉賣掉了,雖然你知道十年以後,它的價格肯定比現在高,但多數人往往撐不到那個時候。

這就是宏觀與微觀的區別。

那到底有沒有抗通脹的辦法呢?如果真的想要個答案的話,我這倒是可以給一個,這個答案類似仙丹一樣,百試百靈,適用於所有人。

這個答案就是,活著,正常生活。活著是可以完美抗通脹的,不管通脹到什麼程度,你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總是能和時代基本同步。從近二十多年的情況看,現在的人總是要比過去有錢。

當然,肯定還會有人說,買房肯定可以抗通脹,實際上這個說法非常不準確,買房也得看買哪的房子,鶴崗的房子你投下來也是虧的,或者說中國大多數地方的房子,從一個長週期來看,都是跑不過通脹的。中國這麼大,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子可以。


真實的通貨膨脹

說了這麼多,好多人肯定還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通貨膨脹,那些自認為知道什麼是通脹的,也不過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們講一下什麼是通脹。

書本上的解釋是,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過去西方經濟學還狠狠地把通貨膨脹批了一頓,認為是政府在強行拉動需求,對經濟體沒什麼好處,後來還有人補充說,溫和通脹不見得是壞事。實際上這幫笨蛋都看的是表面,現在西方都頹成這樣了,所以大家也沒必要對他們過去的理論太迷信。

通脹實際上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現象,真正有問題的是惡性通脹。

惡性通脹是政府濫發貨幣導致的,造成物價飛漲,這是明擺著使壞。惡性通脹時期,一件商品的價格,下午就能比上午貴出好多。

過去季羨林提過,說他當年上午發了工資後,就得趕緊去買米,還得跑步去,跑得慢了就買不起了。

不過這事兒大家不用擔心,惡性通脹發生的概率很小,真的發生的時候,肯定是國難了,那會兒大家都好不了。

正常情況下我們提到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經濟現象,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下面我講一講通脹為什麼會發生。

通脹的發生是跟經濟發展有關的。我們的經濟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給它投資,它才能擴大規模,這和人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是一個道理。

當經濟體的規模變大的時候,社會價值也在增加,商品自然就會增多。比如說,過去的時候,經濟體不發達,我們這個社會只要有100個蘋果(代指商品)就夠了,而經濟體發達了之後,我們就會需要1萬個蘋果。

蘋果數量在增加,與其對應的貨幣數量肯定也要增加,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貨幣作為一個交換媒介,其實它也是一種商品,蘋果數量增多,貨幣也需要多生產一些,相互對應起來。

過去有100個蘋果的時候,假如市場中有100塊錢貨幣,那麼當有了1萬個蘋果的時候,就應該有1萬塊錢貨幣,這樣就是一個平衡狀態。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模型,便於大家理解,實際中的情況肯定比這要複雜。

最有意思的點在哪呢?就在於蘋果會爛掉!而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把錢扔掉

這個道理,我們通過一次投資拉動來梳理一下。

經濟體的發展,需要投資拉動,修高鐵,高速公路,樓房等等,這和我們父母培養我們,把我們養大是一個道理,這些投資能不能收回成本暫時不好說,但是必須要投。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

當我們規劃了10條高鐵,10條高速路,10棟高樓的時候,對應的就要有相應的貨幣投放進入市場。而這些高鐵、高速路及高樓,最終通常是有浪費的,而這些浪費,要麼就是某條路暫時不用,要麼就是2棟樓爛尾了,但是

貨幣已經進入了市場

在投放貨幣的時候,本來是和商品一一對應的,結果由於商品的浪費,貨幣就顯得增多了。

提示一下,這是一個極為簡化的模型,大家只要理解了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投資拉動,我們這個社會的商品就越來越多了,貨幣也越來越多,總得來說,貨幣的增加要比商品的增加要多一些

久而久之,錢就變得毛了。


追通脹,虧大錢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貨幣雖然不會爛掉,但也會消失一部分。

貨幣的消失體現在好多投資品的崩盤。比如說,股票被拉高到了6000點,然後又跌到了3000點,這時,大量的貨幣就憑空消失了,這是貨幣淘汰的過程。

另外,通脹的發生,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的。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什麼時候會發生,另一個是發生的過程。

一般來說,普遍通脹往往會隨著經濟週期而發生,這跟投資拉動有關。如果沒有投資拉動,通脹是不存在的。而投資拉動也是有計劃性的,比如說,下一個階段我們的經濟體要有20%的增長,當有了這個計劃之後,投資就會跟著計劃走,中間再逐步調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證經濟體的整體平穩。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經濟體/一家公司本來可以承受5%的增長速度,結果我們計劃了50%的增速,在這個計劃之下,我們就按照50%的增速去加大投資,最後的結果肯定是一地雞毛。不僅沒有達到50%的增速,而且還造成了過多的浪費,嚴重了還會引發社會不穩定。

所以正常的經濟發展一定有計劃性,不會盲目,而我們討論的通脹也正是在安全範圍內的通脹。

投資拉動與經濟週期,是相互的過程。一次投資拉動,基本上要持續十年左右,這個是經驗判斷。每次通脹的發生往往是在經濟拉動開始的時候,也就是週期的開端,這個時候大量的貨幣伴隨著基建進入市場。

通脹的發生,並非大家認為的所有商品價格一次性都漲上去,而是需要一定的過程,一次通脹過程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

從最近幾年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前幾年是全國房價在上漲,這屬於房子的定向通脹;房價漲完之後,今年的消費品價格開始普漲,很多飯店的價格也在上漲,隨後大家的工資還有有一輪普漲。這個過程全部結束之後,一次通脹過程才算是結束。

在這個通脹傳導過程中,很多人都沒有定力,願意去追高

房價漲的時候就去買房,股市漲的時候就去炒股,期貨市場好的時候就去買期貨。追高的下場往往都很慘。

這也是“我們的社會越發展,錢越來越毛,但很多人的投資都是虧錢

”的原因。

反而是那些腳踏實地的人,能享受到一些紅利。


結語

很多人喜歡把運氣歸結為能力,當自己真的開始發揮能力去主動投資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能力是虧錢而不是賺錢。

通貨膨脹這個概念,恰恰是迎合了這些“有能力的人”的心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做投資,也正是因為他們,大量的貨幣消失了,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對抗了通脹,我們的經濟體才得以保持了健康。

大家都讓通貨膨脹搞焦慮了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