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閒看槐蔭滿亭臺。

——【南宋】趙友直《立夏》

時光荏苒,季節交替,乍暖還寒時節,一夜薰風催走春天身影,迎來了初夏的腳步。

驕陽下的田野裡,翠綠的麥穗開始微微泛黃。新雨過後的園林裡,誘人的黃梅透出陣陣芳香。黃鶯在枝頭啼鳴,似有哀愁千縷,彩蝶在凋零的花間駐留迴旋,像是幽恕未消。

這首詩的前四句,描述立夏景象,後四句感慨傷春易逝,抒發夏日的遐思。

趙友直,字益之,號蘭洲,宋代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父餘廣州抗元死難,友直冒死輿尸歸葬,後隱居眠牛山,自號牛山子,學者稱“師幹先生”。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 立夏詩話

唐代

1、立夏日憶京師諸弟【唐】韋應物(737~792)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恆靜。

長風始飄閣,疊雲才吐嶺。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立夏之後,天氣有哪些顯著變化?

韋應物(737~792),京兆萬年人,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

《舊唐書》:“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里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中唐韋應物,則是成就最大的詩人。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後被皇家遺棄,自此發奮讀書,終於有所建樹。曾出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2、春別曲【唐】張籍(約766~約830)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初夏的荷花有哪些特點?

春天江水越來越綠,初生的小荷葉,狀如銅錢,又稱“荷錢”。

張籍,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曾任水部員外郎,世稱“張水部”、“張司業”,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3、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772~846)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為什麼山裡開花的時間更晚?

海拔高度,山區,高緯度的北部地區,由於溫度較低,所以會影響花開的時間,春天來得晚。

春盡日【唐】白居易

芳景銷殘暑氣生,感時思事坐含情。

無人開口共誰語, 有酒回頭還自傾。

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

春歸似遣鶯留語,好住園林三兩聲。

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蓆,香開酒庫門。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夏天樹木有哪些明顯的變化?

白居易的這首詩,寫的是立夏前後的景象:山中寒冷初夏桃花才開放,春天過去有了暑氣,夏天到了以後,樹木開始成蔭。詩人在初夏的慵懶時間,一邊看著小孫子,一邊悠閒地喝酒消夏。

4、題鶴林寺僧舍【唐】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如何理解古人的“又得浮生半日閒”?

唐代詩人李涉在唐憲宗時,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間,聽了老僧的禪語後悟得了人生,只有淡化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現實處變不驚,才能笑對人生,憧憬未來。據說這首題壁詩就是寫於鎮江鶴林寺牆壁上,又叫《登山》。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五代北宋

1、初夏戲題【唐末五代】徐夤

長養薰風拂曉吹,漸開荷芰落薔薇。

青蟲也學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

2、立夏日晚過丁卿草堂【北宋】張掞(996~1074)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過春時。

雨多苔蝕懸琴壁,水滿蛙生洗硯池。

風浦蕭蕭帆過疾,煙空漠漠鳥來遲。

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許獨知。

3、客中初夏【北宋】司馬光(1019~1086)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古代的葵花是不是向日葵?

詩人通過對於初夏時節的景色,尤其是對於柳絮和葵花的對比,暗含自己政治抱負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樣對於皇帝忠心不二。詩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詩人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但是此葵花並不是現代的向日葵。

古代沒有向日葵,向日葵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人或荷蘭人把向日葵種子傳到南洋一帶,又從越南傳到中國的雲南,然後逐漸從西南往北方傳播。大約在100多年前由俄國傳入中國北方。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北宋】司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歡趣何妨少,閒遊勿怪稀。

林鶯欣有吒,叢蝶悵無依。窗下忘懷客,高眠正掩扉。

4、初夏即事【北宋】王安石(1021~1086)

石樑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南宋

1、立夏前一日登馬氏山亭【南宋】朱翌(1097~1167)

百憂不到酒三行,萬事盡休棋一枰。

梅子未黃先著雨,櫻桃欲熟正防鶯。

忽驚夏嚮明朝立,便恐春從此地更。

數蝶飛來花寂寞,亂蛙鳴處水縱橫。

2、立夏【南宋】陸游(1125~1210)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3、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南宋】楊萬里(1127-1206)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都有誰?

南宋中興時期,出現了四個大詩人,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

楊萬里是一位田園詩人。第一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復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詩寫作者從書齋來到庭院裡,百無聊賴,便捧起水來灑在芭蕉葉上,使兒童誤以為下雨,表現其慵懶的情緒。全詩精於煉字,充滿生活情趣。

小池【南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初夏【南宋】朱淑真(約1135~約1180)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5、初夏遊張園【南宋】戴復古(1167~約1248)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6、三衢道中【南宋】曾幾(1085~1166)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梅雨季節是什麼時期?

三衢(qú)道中: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詩寫初夏時寧靜景色和詩人山行的輕鬆愉快心情,“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興不盡,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曾幾,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市)人。學識淵博,勤於政事。曾幾的學生陸游作《墓誌銘》稱:“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列入“江西詩派”。

7、宮詞【南宋】楊皇后(1162~1232)

落絮濛濛立夏天,樓前槐樹影初圓。

傅聞紫殿深深處,別有薰風入舜弦。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落花時節,落絮濛濛,有什麼不同?

恭聖仁烈楊皇后,原名楊桂枝,嚴州青溪(今浙江杭州淳安)人,是南宋寧宗趙擴的皇后。因韓侂冑勸立曹美人為後,由是結怨。開禧三年(1207年),借韓侂冑攻金失利,楊皇后與丞相史彌遠用計槌殺於玉津園。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崩,史彌遠謀廢皇子趙竑,被迫矯詔,廢竑為濟王,立理宗趙昀,楊被尊為皇太后垂簾聽政至寶慶元年(1225年)。享年七十有一,諡恭聖仁烈太后。

8、見鶯三首【南宋】白玉蟾(1134~1229)

鮮怡寡樂負清明,簾外花如紅淚傾。

又是殘春將立夏,如何到處不啼鶯。

9、立夏日南風大作【南宋】項安世(1175年進士)

堤邊樹子最無情,恰則春歸第一程。

舞向南風渾不住,葉間羞損舊啼鶯。

10、絕句【宋】王諶

過了荼醾與素馨,一春風雨欠追尋。

卻從立夏晴多日,策杖閒來看綠陰。

11、立夏【宋】薛澄

漸覺風光燠,徐看樹色稠。蠶新教織綺,貂敝豈辭裘。

酷有煙波好,將圖荷芰遊。田間讀書處,新筍萬竿抽。

12、山中立夏用坐客韻【南宋】文天祥(1236~1283)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雲黑,淡飲勝裙紅。一陣絃聲好,人間解慍風。

13、立夏五首(選一)【宋末元初】方回(1227~1305)

青梅未了已朱櫻,春盡曾無十日晴。

稍欲出城問蠶麥,生愁城外杜鵑聲。

【古代立夏那些事兒】布穀鳥,杜鵑,一般在什麼季節出現?

梅子是在黃梅時節以後開始結果實,接著到了櫻桃開花、結果、成熟的季節,北方地區一般是五月中旬以後,也是就是農曆的四月中下旬。這時候,小麥開始拔節,很快就會出穗。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元明清

1、小橋【元】彭炳

落花如雪馬蹄香,幾樹黃鸝欲斷腸。

行到小橋春影碧,一溝晴水浸垂楊。

2、立夏前一日有賦【明】楊基(1326~1378)

漸老綠陰天,無家怯杜鵑。東風有今夜,芳草又明年。

蠶熟新絲後,茶香煮酒前。都將南浦恨,聊寄北窗眠。

3、喜晴【明】張宇初(1359~1410)

立夏天方霽,閒情喜暫舒。樹深添雨潤,溪落見人疏。

夕照斜依竹,園花落近書。年來惟懶拙,殊覺稱幽居。

4、久雨喜晴明日立夏【明】胡儼(1360~1443)

一月厭雨聲,忽逢今日晴。春從花上去,風過竹間清。

睡美新茶熟,身閒野服輕。近來多坦率,客至倦逢迎。

5、立夏日山中遍遊後夜宿劉邦彥竹東別墅【明】沈周(1427~1509)

乍認東莊路不真,有橋通市卻無鄰。

山窮借看堂中畫,花盡來尋竹主人。

爛熳箋麻發新興,留連櫻筍送殘春。

與君再見當經歲,分付清觴緩緩巡。

6、山中立夏即事【明】蔡汝楠(1514~1565)

一樽開首夏,獨對落花飛。幽僻還聞鳥,清和未換衣。

綠幃槐影合,香飯藥苗肥。盡日柴關啟,蠶家過客稀。

7、清平樂·風鬟雨鬢【清】納蘭性德(1655~1685)

風鬟雨鬢,偏是來無準。

倦倚玉蘭看月暈,容易語低香近。

軟風吹遍窗紗,心期便隔天涯。

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 立夏知識

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都是季節標誌性詞語。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第7個、夏季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正式開始,一般是5月6日前後,農曆四月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立夏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確立了,預示著季節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

“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夏季,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正是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萬物繁茂。

睡起南窗情思倦——傳統24節氣立夏詩詞

● 立夏三候

《禮記·月令》說立夏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一候螻蟈鳴:

螻蟈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

二候蚯蚓出:

由於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

三候王瓜生:

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