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導語:

中國古代,對於各種生活在天地間的植物,人們都喜愛將他們比作某種特殊的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

以某一種具體的自然造物形成的人文文化就這樣不斷的出現,成長和完善了。陶淵明的菊花文化,盛唐王朝的富貴牡丹文化,兩晉時期的君子如竹文化,如此這些種種,我們都耳熟目詳。今日,便來論論柳文化吧,柳在華夏曆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其運用也極為廣泛。對於文人騷客之高雅文化來說,柳是贈別友人的,離別時,折下一段柳枝,聊表自己對友人遠去的深深不捨之情;而對於俗世百姓之通俗文化來講,各節日傳統儀式之柳文化更是讓大家普遍知曉。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古代田野圖

一、 柳被收納進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1、 柳文化逐漸成為眾意象

在華夏古代諸多的豐富歷史文化中,文人才子們從意象的角度來寫柳,贊柳,懷柳,並藉此表達出自己身處的此時此刻的心情思想,是不少見的。而就在這一代代的文人才子的創作中,柳逐漸成為了一個具體的而又虛擬的文化符號,用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江南無所有,聊增一枝春。"此詩通篇就無一個柳字,又無一句思念之詞,但卻表達了詩人對親友故舊的懷憶之情。有一個"原型意象"的概念來源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它認為"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歷史進程中的集體經驗,人類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積累,就是集體無意識,它是構成一種超個性的共同心理基礎,而且普遍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當代載柳圖片

事實上,這是西方學者對於其歷史文化的研究,而在身處東方的華夏民族來說,這個理論仍然是適用的。作為集體的歷朝歷代的文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某種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一遍又一遍的普遍使用,這樣百遍,千遍,萬遍,最終成為了深深的植根於我們血脈基因處的某種神秘的文化符號,相對於單個個體無意識的行為理解而言,它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大家庭全體成員所共同所繼承下來,並且使得現代人與原始祖先相互產生聯繫的共同記憶,而這種奇妙的記憶便被稱之為民族共同的記憶。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人民祭祀圖

2、柳樹在物質層面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在中華民族的有史書可以查詢的記載中,關於柳樹的記載很早,在上古時期的《大戴禮記》中就有關於柳樹的記載,那時的人們就觀察到柳樹的發芽,生長的自然規律。"嫋嫋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細膩"。從這句典史的有據記載中,我們便可以發現,人們對於柳樹大的關注已經不止於日常簡單的春夏秋冬的觀摩了,而是進一步的瞭解柳樹的枝葉,形狀和紋理了。而這也成為後世文人進一步發掘柳樹潛在的文化意象做好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現實準備。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柳樹全圖

3、上古人民在祭祀禮儀中產生柳文化的火種

相對於西方信仰神明,奉獻香火於教堂的習慣,作為炎黃族裔的華夏民族,我們對於祖先的敬仰遠遠超過神明,祭祀祖先成為了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必須進行的事情。在封建王朝更早之前的奴隸主貴族制度禮儀制度裡面,征伐不臣和祭祀祖先並列為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而在祭祀中,祭祀的祭師和參與的貴族百姓又必須遵循嚴格的儀式來進行。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柳不知從何時起悄然進入了,並在喪葬的相關儀式中成為了重要的工具之一,古代喪車又被稱之為柳車便是重要的證據。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祭祀華夏先祖圖

當時的人們認為,死亡只不過是呼吸停止,肉體死亡了,但是死者的精魂依然存在,而使用柳樹可以養魂,藏魂。當然,經歷了現代教育的我們當然知道所謂魂魄之說都是虛無縹緲的。但是,這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是他們對於死亡的最後一絲的慰籍。無論如何,柳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之中去了,而從這裡開始,柳文化便悄然的誕生並逐步發展了。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清明祭祖實景照片

二、 柳文化的文學化和世俗化

1、柳由器具到文化符號

在古代著名文學作品《詩經》中,柳第一次出現了,這一次,它不是作為一件祭祀所用物品出現,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的符號中出現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廣為人知的詩句,在《采薇》一詩中,柳樹被譽為和平與戰爭之間的時光之道,敘說了人民對於戰爭的苦難感到不滿,對於昔日和平的生活由衷的感到懷念。此時此刻的時空裡,柳樹已經不單單是自然界現實的存在了,它化作一道橋樑,是人與自然之間直接訴諸生命最本真的情感,貼近了人類的生存根源。而在這一刻開始柳的根系便開始紮根於人文環境,成為了詩歌等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之一。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古代文人雕像

2、 柳由死到生的轉變

前面說到,柳樹普遍性的成為了死者的專屬器具,而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柳樹卻又常常被代表生機勃勃的符號。兩者之間,豈不有自相矛盾之感。其實不然,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裡面,生與死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兩者之間的關係反而是相對而存在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朝代頻繁的更替,中原與草原千年的宿敵,這些使得華夏大地不斷地在生與死之間循環。而就是這些強烈的生死之間的撞擊,使得人民急切尋求一種寄託來抒發情感。這時,柳樹進入了他們的視眼。柳興盛於蓬勃生機的春天,象徵盎然的生命之火花;而柳樹又被用來祭祀死者,承接死亡的魂魄。如此的柳,再適合人們用來抒發情感不過了。以生喻不死,以死襯托生的可貴,在生死之間涅槃,柳樹由死到生的人文轉變就開始了。

3.柳文化在人文關懷下的成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時光匆匆,歲月蒼蒼,再到"萬里楊柳色,出關送故人"的千古離別之情,隨後又到"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的似水的留念之柔情,柳文化徹底成為了中華文人士大夫們詩詞文章裡的摯愛。一時之間,柳彷佛化身成為浩浩乎常青之文明之血液,為中華文化的內涵不斷添磚加瓦。從我們的生活層面,再到我們的精神層面,柳文化一直都相伴隨在人們的左右。在生活層面,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和娛樂活動越來越多,柳所涉及的節日,典禮越來越豐富,例如插柳、戴柳、折柳,射柳等等,從而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美好與活力;而在精神層面,詩詞歌賦,滄海之盛的文章更是成為了人們精神與情感的一種寄託,在梁簡文帝之前,號稱五柳先生的陶淵明更是將柳賦予了人格化的魅力。是的,晉陶淵明可不僅僅只愛菊花,他對柳亦是甚為喜愛。說完詩,我們來談畫。以柳入畫的東晉畫家顧愷之所創作的《洛神賦》圖中,柳樹是主要背景景物之一。而其後便是南朝時期的

"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畫中,柳也是主要背景景物之一。可見,無論詩畫,柳之足跡,早已深入人心矣。

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爭奪的柳文化發展緣由與故事

古代柳枝畫作

總結:

柳,從一種普通的植物而蛻變成為了流傳千載的柳文化,這是歷代無數文人騷客們細心澆灌的結果,亦是億萬華夏普通民眾時代口口相傳身身相授的結果。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寫柳,畫柳,都源於他們愛柳;作為胸無點墨的普通民眾,他們載柳,節日用柳,都源於他們對祖先無限的尊敬和對傳統儀式的繼承。

柳從最初的祭祀物到成為文人們所追愛,民眾們所歌頌之物的過程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只有在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大地上才可以誕生。"生殖"、"美好"、"離愁"、"相思"、"友誼"、"堅韌"等等等等,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柳文化所包含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柳文化的內涵也會越來越豐富。它會伴隨著陪伴著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步一步的成長下去。

參考文獻

《中國植柳史與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