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中國文人的骨子裡總有那麼一股清高和不是嗟來之食的骨氣。總給人窮困潦倒的感覺,有道是,古來聖賢皆寂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不得志的窮困潦倒文人。

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李白,憑藉冠絕古今的詩才,好不容易混到高層了,卻因為自命不凡(天子呼來不上船),恃才放曠(命高力士脫靴研墨),而最終被賜金放還。流浪天涯,最終,落魄而亡!

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曹雪芹,出身官宦,誰料命運不濟,家道敗落。靠著幾個朋友接濟。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也得飢一頓飽一頓的進行文學創作。最終早逝。要是曹雪芹在現在,光出版費就夠風光如初了。可惜。

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柳永,奉旨填詞柳三變。詞作名動天下,可惜,屢屢不中舉。風花雪月混到死,還是一貧如洗,靠妓女湊錢料理後事。家裡人連他的墓碑都懶得看一眼。

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杜甫,起初也算文青。無奈運氣不好,有意無意的在大唐首都長安過起了幾年乞討生活。安史之亂後,他離開長安,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古寺中,家裡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詩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離開四川后,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飽餐一頓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文人為何大多窮困潦倒?

蒲松齡,這位“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著名小說家,一生靠替大戶人家坐館當先生維持生計。生活的清貧、仕途的坎坷,使他在文學上成績斐然。除了世人熟知的《聊齋志異》,還留下了文集13卷、詩集6卷、雜劇5種、戲曲3出,詞百餘闕。蒲松齡“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找堂哥借了塊門板,帶著妻子、兒子搬進去。他分到240斤糧食,只夠一家三口吃三個月。為了養家餬口,蒲松齡長年在外當私塾老師四十多年,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

為何呢?首先那些文人大多不是為了追求物質才進行創作的,他們有時候更多的追求是精神和靈魂,對文學痴迷到一定程度就會全身心的投入,漸漸被主流社會排擠淡化。

其次,文人大多高傲,放浪形骸,容易得罪權貴。封建時代是鼓勵這種風骨的。

最後,沒有現代這麼發達的傳播變現炒作手段。古代沒有版權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