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01

"除了焦虑,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实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张泉灵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说再见。

初次遇见这话,被狠狠地焦虑了一番。

细细想来,比起焦虑,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自我成长。

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人经常拿这个甩锅,在他们看来讲那么多大道理是无用论。为什么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真的就只是听听,风吹过耳,瞬间即逝。没有真正求证验证这些个道理是否是正确,有没有漏洞,是不是真的可以用到生活中。无心一听,未曾求证,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运用到实践中,也确实是没什么用的。



02

古人云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那些个持读书无用论的人,他们无法无心从书中获取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所以书中的知识改变不了他们。书中的信息触动不到他们的脑电波,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从书中获取信息,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看得更远,也看得更清。当然不排除有斜肩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发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对待任何事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做接盘侠,就像淘金子一样。这种思维就是淘金式思维。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问的过程。



03

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指责未生娃的媳妇,说她们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这种画面。

拥有淘金式思维的人,看到这之后,他们可能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话出处哪里,有何典故?

2、作者在何情况下写出这话?

3、古人的价值观真是这样的?

4、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淘金式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他们会和作者之间展开对话,和作者之间相互交换观点,所以他们对于书中的知识点会思考得更加深刻。

经资料查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舜帝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这是一场政治问题,尧年老时,想寻求一位继任者,众人推荐了舜。当时,舜是一个鳏夫,而尧却决定用六戚观人法考察他,于是把二女嫁给了舜。

孟子的原意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假设以没有子嗣是大不孝的观念为价值标准,众人不会推荐舜,尧也不可能去考察他。可见孟子以舜不告而娶来论证孝不孝的问题与传子孙以继香火无关。实际上,尧嫁二女的目的是考察舜是否具有成为继体之君的资格,无论这个资格涵盖哪些内容,肯定与婚姻子嗣无瓜葛,因为舜那时就是鳏夫(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东汉末年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里明确了“三不孝”的具体所指,并将“无后” 解释为“没有后代”。学界对孟子这句话的探讨都集中在 “君子以为犹告也”一句,而对“无后”的解释则大多沿袭赵岐所注,大同小异。

影剧界引用“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后代,出自赵岐所注。而孟子这句话的原意是不尽后辈的本分是最不孝的,与子嗣无关。当时也没有没有子嗣是大不孝的这种价值标准。

通过淘金式思维,同样的一个信息,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本质。龙应台说过: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淘金式思维就是在不断思考中找到答案,找到精华中的精华,提升自我。学会淘金式思维,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多一个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