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詩中最強的指向就是禪道境界,你怎麼看?

東庭雨竹


唐代禪宗興盛,佛家的"境界"說深深影響著唐詩的創作,並形成了"意境"論;與此同時,山水詩發展到成熟階段。因此,禪道境界成為唐代山水詩中最強的指向,具體表現為空靈悠遠之境和寧靜淡雅之趣。

一、空靈悠遠之境

"空"是佛教的哲學起點,但並非空虛、空無,而是不空之空,不有之有。這種"空"的思想,表現在山水詩中,轉化為空靈悠遠之境。這種空靈悠遠,是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葉燮所說的"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妙",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蘇軾亦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由此可見,"空"可以創造至高的詩歌審美境界,達到物我合一的自得之美。

王維的《鳥鳴澗》雲:"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歌全篇如入無人之境,即使開篇言及"人",也以閒適為心境表達,接下來的四句,所寫之景若處仙境,構成一幅春夜山間花鳥圖,物我相融,妙趣橫生,暗含深意。其他如孟浩然《尋香山湛上人》、賈島《雪晴晚望》、劉長卿《秋月登吳公臺上寺》,

皆是平淡中見綺麗,真淳中見警策,空靈悠遠,餘韻無窮。

二、寧靜淡雅之趣

禪宗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佛教支脈,因此受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影響較為深刻,講究

"無念"、"無心",對人生持自在任性的澹泊心境,這種思想表現在詩中,自有一番寧靜淡雅之趣。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雲:"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古寺高林,曲徑通幽,山鳥花木,靜寂潭影,共同構成了佛寺清幽淡雅、寧靜恬淡的環境氛圍。正是古木、花鳥、潭影這些具象的景物喚起了詩人的寧靜之心,但詩中所蘊之意已超越眼前之景,所言為景,所感為道,從而塑造出極富哲理的藝術境界

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亦是

以淡語寄深情,重在傳達景外之意

在諸如此類的山水詩中,表現出詩人較為強烈是避世心態,將精力放之廣闊無邊的大自然,肯定自我的精神認知,為達到深遠幽深的精神境界而背對社會,追求似真似幻的迷濛感,從而將冷色的哲學真理轉化為暖色的藝術氛圍,創作出極富藝術感染力的動人詩篇。

總之,"空"與"靜"構成唐代山水詩中的禪道境界,淺吟低唱,深遠悠長。(文/紫緣)


一往文學


唐詩+新詩(第22期)

――模仿王維試寫幾首現代禪理詩

唐詩之一《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唐詩之二《竹裡館》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唐詩之三《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新詩《我邀夏天轉了一圈 組詩》根言木語

一,山坡

那是我牧過牛的地方

它把我的童年抬到天上

好面熟的童年小夥伴喲

滿坡的小花小草 你們

還認識我嗎 還是那麼熱情

還是從前笑喜喜的模樣

嫌窮愛富的我遠走他鄉

而你們卻愛土如金

替我廝守著故鄉

我哭了 山坡

變成一片汪洋

二,水窪

山坡留不住的雨水

都跑到這兒聚會了

水挨住水住就成了水窪

白華華的彷彿新遷來的人家

這水窪卻是我們童年的少年宮

玩著玩著水就愛上我們了

水居然把我們的童年

馱在它們背上游來游去

我們樂得像蝌蚪小魚和青蛙

可現如今 我千呼萬喚

也沒有把我的童年

喊到岸上

三,垂柳

盛夏的兩棵垂柳墨綠

彷彿站在門外的一對雙胞胎

纖軟的枝條像披肩的秀髮

連夏天也偷偷地愛上它倆

我想再看看春天的一粒粒鵝黃

但都被懂事的柳葉收藏

問柳葉置於何處 柳葉不語

看來,我們對樹的理解

真不如一枚樹葉深刻

四,工地

一股旋風

將工地晾曬的衣物

吹得四面逃躥

民工的汗腥氣

煙消雲散

風如此兇狠肆虐

莫非是因為農民工窮嗎

風將一件床單掛在歪脖樹上

上面有兩個補釘三個窟窿

我和夏天在床單上一起找

最終也沒找到

它的顏色





根言木語


傳說中唐代大多廟宇都依山傍水,禪道是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