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篇,读书十年

  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绘图:爬树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作为一名毕业于某个以案例法研究见长的法学院的学生,我向来承认自己理论功底很差,也向来很敬佩那些上通柏拉图下懂基辛格的人。正好,俺们吉大法理中心就有这么一位(当然不止一位)这样的大神,所以我经常去请教点儿理论问题兼被鄙视。

  比如:“某老师,您的新论文我看啦,我好羡慕!我得多少年才能写出这样的论文啊!”

  某老师:你的话,得十几年吧,把我读过的书都读一遍就可以了。

  我:好吧。

  某老师:不过,我真的不建议你去一本一本读。毕竟,读完你都五十岁了。

  我:……

  咳咳,以上对话有艺术加工成分,但中心思想未变。其实,我对上述对话完全有心理准备。因为,虽然我懂案例但不懂理论,但是,我带的学生也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

  老师,你为啥看到DS520就直接想到DS444了啊?这俩案子明明原被告都不一样哦。

  老师,你为什么把美国对华反补贴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联系起来了?

  我:嗯,如果我告诉你,那个444是我读博期间读过,那个反补贴案子是九年前的热点案例且跟今年那个外资审查案子几乎一回事,你会不会觉得我在装那啥?

  其实,真的不是装。科研做到一定年头的老师们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写论文,往往真的不是满篇都是创新。遇到一个新问题,做理论研究的老师会本能地想,这个问题跟韦伯曾经的论述好像啊;做案例的老师会本能地想,这个问题跟三年前的某某仲裁案好像啊!这个过程,真的一点儿都不神秘,毕竟,任何人对问题的思考,都必然建立在自己这辈子全部的知识、经验和见识的基础之上。就好比,我婆婆,开了一辈子废品收购站,看某神剧当中的“偷电缆卖钱”时突然大笑:这导演连电视剧都不会拍,那明明是铝芯儿的,不值钱。偷也得偷铜芯儿的啊!她老人家看电视突然想到自己的老本行,正常不?太正常啦!同理,一个读过霍布斯的同学看到德国抢瑞士口罩儿脱口而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不也很正常嘛?

  那么,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到底是啥?当然不是炫耀我读过多少案子,而是:

  其一,想请各位刚刚涉入科研(以及任何一个行业的人)别心急。别人出口成章,背后指不定是多少年的积累呢。很多时候,年轻人哪怕再勤奋、再有天赋,较之于老专家,差的还真就是积累和见识。举个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例子,我家娃儿住院且症状诡异,我在24小时内先后见到了20岁出头的实习生、30岁左右的管床大夫、50岁左右的二线,以及快80岁头发全白颤颤巍巍的老爷子。你猜,药到病除的是谁?

论文一篇,读书十年

  其二,咱不急,可咱也得去积累。就算为了十几年后写出来一篇漂亮论文也得耐得下性子去读书。谁知道未来那块云彩会下雨呢?据我访问过的牛人们普遍表示,学术研究,往往是一个这样的曲线,坚持住的就爬得上坡;坚持不住就真的“一马平川”了。谁也不想50岁时发现自己较之于30岁一无所长,对吧?

论文一篇,读书十年

  其三,说到积累,也给刚刚进入科研圈儿的小朋友们提个醒儿:“可着一只羊薅羊毛”才是积累。一只羊身上只薅一根毛,就算薅1万只羊,那些羊看着也都不咋秃,对吧?当然,不是说刚刚入门就得决定“我这辈子就只研究反补贴了”然后跟反补贴死磕个三十年;而是,大方向最好别变。哪怕今年做贸易救济、明年做竞争中立,也都是围绕着国际经济法转悠;但如果今天做非关税壁垒,明天做跨境送达,估计这辈子都只能是一个浅坑+一个浅坑+一个浅坑了,距离打出口水井可是遥遥无期。

论文一篇,读书十年

  最后,咱们年轻人,积累不够咋办?难道就不写文章只读书去了吗?怎么可能?你有导师啊亲!没事儿多问几句:老师,我这篇写反倾销的论文总感觉有点就事论事,您建议我再联系啥问题加深一下深度?哪怕你导师不告诉你“三年前美国和韩国的那起洗衣机案子很值得看”,单纯指给你一个方向:“你去看看还有哪些案子触及了出口限制问题”,这都是借别人的积累丰富自己的论文哦。放心,你导师不会吝啬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