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在今天,關注教育、關注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但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把成功教育奉為圭皋。但在追求成功的無形之中,父母釋放了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孩子承受了超額的壓力,悲觀、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脆弱”“瘋狂”的孩子不斷增加。


那些必須按照父母意志來學習、生活的孩子,他們往往獲得更好的條件,也承受更大的壓力,並且看起來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成為人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缺乏逆境教育,他們最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承受失敗。一旦在未來遭遇突如其來的失敗,遭遇親人的指摘和身邊人異樣的目光,他們就可能激活悲觀的閥門,從此一蹶不振。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樂觀者和悲觀者看待問題的解釋風格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永久性和暫時性:如果一個人相信發生在他身上的壞事是永久的,那他就是悲觀型的。比如“我永遠都這麼倒黴”;相反,如果相信厄運是暫時的,只是“有時候”、“最近”發生的,那他就是樂觀型。他會說“我只是這次有點倒黴” 。


普遍性和特定性:悲觀者對不好的事會有普遍的解釋,比如“父母一點兒也關心我的感受”。樂觀者則對不好的事情做特定的解釋,比如“父母可能今天因工作壓力,有點疲憊,所以沒關心我。”


人格化維度: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的感覺。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悲觀者怪罪自己,而樂觀者會認為外部環境造成。

按照美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所說的,悲觀的人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這是一種放棄的反應,源自“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於事無補”的想法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我們從以往的失敗經驗中“學會了”無助感,讓我們以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有用了”,於是變得被動,變得絕望,變得悲觀。

而樂觀的人容易擺脫“習得性無助”。悲觀的人遇到挫折,很容易歸咎自己,認為失敗是自己造成的,這是自己命中註定的,把後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響,會全方位影響生活,相當於自己給自己帶上的一個枷鎖,會讓人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而且,這種解釋風格是在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續一輩子。

這種悲觀的思維方式,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影響,包括在之後發展成為抑鬱症的可能。還有,悲觀的孩子對生活不會那麼熱愛,因為他們很難建立成就感,沒有信心面對挑戰。這一定是作為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而樂觀的人遇到挫折,雖然也會傷心,但是很快就會滿血復活,重新再出發,繼續進行嘗試。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成為一個樂觀的人有很多好處,研究人員發現,樂觀會有:

1、更好的身心健康。

2、更高的動機和更好的表現。

3、更高的職業適應性。

除了部分遺傳因素外,樂觀程度還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包括父母的溫暖和經濟上的穩定。

塞利格曼的研究指出,樂觀其實是一種能力,它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任何人都可以學習這些技能,不管他們原來有多悲觀。樂觀並不完全是天生的,同時也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這兩個孩子待得時間最長的場所。

這也表明,在兒童期教孩子樂觀主義技能是有益的,這樣孩子就有了元認知技能來思考他們自己的想法,但要在青春期開始之前。在這個關鍵時期教授這些技能可能是幫助孩子們抵禦包括抑鬱症在內的一些心理疾病的關鍵。

塞利格曼推薦 ABCDE 療法,也就是通過了解自己對不好的事的看法,意識到自己這樣想的後果,然後反駁自己的消極看法,自己跟自己辯護,找到有力證據駁倒自己,然後用激發鼓勵自己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解決方案。

A記下不好的事:記錄可以是任何你感覺不好的事;

B想法:把你所有的想法填進去;

C後果:由此引發什麼後果;

D反駁:針對原有的想法進行反駁辯論轉移注意力;

E激發:從另一個層面或角度激發內在的勇氣和激情。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教家長們習得樂觀的四種方法:

方法一,對生活中出現的挫折進行合理歸因。比如說被批評了,要意識到這只是自己具體某件事做的不好,不代表整個人的失敗。遇到態度不好的服務員,要意識到可能只是他累了,而不是專門給你臉色看。


方法二,多關注美好積極的一面。每天結束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一整天,做了哪些事情值得感恩?每天記錄三件好事和寫感恩信等。


方法三,試著寫出自己的優點,自己做過的哪些事情受到了稱讚,可以挖掘自己擅長的方面,而不是隻盯著缺點。

方法四,靠近樂觀積極的人,讓自己儘可能受到好的影響,而不是跟人扎堆抱怨。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推薦閱讀《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和《教出樂觀的孩子》,家長們在自己掌握了樂觀的技巧之後,就可以在言傳身教之中,傳遞給孩子一種正面的思考方式。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教會孩子樂觀很重要!

【幸福AI鄧丹】

#暢談家庭教育#

#心理成長戰線#

#北京幸福公益心理援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