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起了這樣一個題目。——今天想說的主題是:在如今的網絡社交環境中,初涉網絡和微信的中老年人如何能夠獲得並分享有用且正能量的信息和文章。
首先,不得不承認,微信的產生,在最近幾年大大地提升了中老年人使用手機的頻次;尤其是隨著朋友圈和微信群的不斷髮展,很多中老年人立即化身為微信達人,甚至每天手機不離手。
這一類群體的朋友圈大多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己的日常(尤其是外出遊玩)照片;第二類就是一些類似於心靈雞湯似的轉載推文。
第一類原創內容無可厚非,重點聊聊第二類。
一
先來看看最近看到的一些中老年分享文章的題目吧:
若你有六十幾歲了,一定要看看!(永久收藏,終生研讀)
一位老人自述:住養老院生不如死!能自理的儘量享受每一天吧!
央視曝光!昨天剛發生!警惕速看!全國都傳瘋了!
愛子女是天性,愛父母是人性!
董卿的爸爸為啥不讓她打扮?這位父親的回答亮了!
養老,到底靠什麼!(大實話;震撼)
看了晚上睡不著,一定要挺住、挺住!
……
看著是不是風格都很熟悉?故意誇大的標題吸引眼球,但其中內容呢?
比如,一篇講關於目前養老院現狀的文章。
其中90%的篇幅,都列舉養老院的各種不是,裡面配的圖片反而是一些風景美圖,和內容渾然沒有一點關係,也沒有具體講養老院設施和服務如何不到位,而是直接一棒子把它們全部打死。——事實描述不清晰,這是在與養老院過不去。
中老年人看到這樣的文章,不管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多多少少都會想到自己老去的時候,再加上文章中刻意的關於養老院中各種“淒涼”場景的描述,往往都是長嘆一口氣,心情無比鬱悶地點擊右上角“轉發/分享”按鈕。——故意刺激讀者某根神經,這是在與中老年人過不去。
我相信,作為兒女的看到自己父母轉發這樣的文章,心裡肯定很不是滋味,心裡馬上開始猜測,是不是自己的哪裡讓父母不滿意了呢?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會主動讓父母去住養老院的畢竟少數。
——不顧及讀者感受和家庭氛圍,這是在與子女過不去。這樣一篇與這麼多群體過不去的文章,發表和轉發的目的在哪裡呢?
把該文章在互聯網上搜尋了一番,發現,在很多網絡社區都有轉載,閱讀量多的還達到了好幾千。可是,共同點是,沒有找到一個評論的人。——有傳播途徑卻沒法引發讀者反饋。
再翻看轉發該文的公眾號,大多是一些廣告公司,有其他主業。直白來說,就是用轉發文章引來的閱讀量拉動自己公眾號的關注度。——公眾號只關注流量而根本不care內容。
二
反過來再看另外一條新聞《搞事情!阿里巴巴年薪40萬招廣場舞大媽KOL》。
招聘需求:60歲以上,學歷不限,工作背景不限,與子女關係融洽,有穩定的中老年群體圈子,在群體中有較大影響力,需有1年以上網購經驗,3年網購經驗者優先等。承諾年薪達到35萬至40萬元人民幣,備註了優先招聘人員,廣場舞KOL、社區居委會成員優先。
【註釋】KOL:關鍵意見領袖,直觀的理解為,在一個群體裡特別有主見、特別能侃、而且特別能影響其他人的人。
阿里巴巴和這一則廣告,有一定宣傳噱頭成分,最終招聘到的確實是非常牛的中老年KOL。但該廣告真正宣揚的,是大肆鼓勵新時期中老年人的互聯網態度。這一越來越大的群體作為中國互聯網未來,應該有自己的鮮明特點。
三
結論
每一位60後的讀者,作為這一越來越大的群體的一份子,作為中國互聯網未來的重要群體,應該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和獨立觀點。
我們認為,可以重點關注如下2件事情:
1、要會分辨和篩選網絡上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不要只被別人的標題所迷惑;
2、為了更好地獲取網絡知識,可以關注一些優質的網絡資料,無論原創或轉載,都有自己的論據和觀點,絕對不是胡編亂造的文章,可以引起讀者朋友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