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今天的歐洲和中國一樣,減肥廣告隨處可見,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後快的累贅。但在中世紀,肥胖卻意味著健康、富有和權力。頻繁的饑荒和災難導致大部分人的胃無法穩定地得到滿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無節制地飲食”,所以,豐滿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認為是一項特權,是上等階層最直觀的標誌。在這一時期,減肥不是問題,如何變得更豐滿,更胖才是問題。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13世紀的醫生錫耶納的阿爾德布蘭丁認為,肉類最有營養,肉食能提供更多的力量,還能讓食用者長肉。所以,好身材要靠吃才能獲得,尤其要多吃肉食。而在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中,暴飲暴食甚至被認為是勇武的象徵。比如,莫尼亞日•雷諾阿一頓掃光“五個大餅、五隻閹雞外加一塞梯爾葡萄酒”;而丹麥英雄奧吉爾的食量相當於三個農民,一小會兒就能吃掉四分之一頭大牛。維加萊羅認為,體力是騎士階層統治力量的體現,暴飲暴食和膀大腰圓意味著強大的體力,是統治者最直觀的外在標誌。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唐朝人為何以胖為美?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雖然工藝有別,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即使被今人譽之為中國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態與眾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徵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幾千年來,中國有著“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念。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工匠們仿照“生人”的模樣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雖然工藝有別,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即使被今人譽之為中國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態與眾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徵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而唐代現實生活中脫穎而出的絕代佳人——女皇武則天和貴妃楊玉環,可視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樣板。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以美貌、智慧和膽識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雖然當時沒有照相機和繪畫作品記錄下她的真切容顏,但從史書中“方額、廣頤、鳳頸”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斷定,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然而她與女皇武則天有著同樣的遺憾,我們只能根據記載和詩歌中的描繪去想象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國色天香,在“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詩句中去推測她那迷人的風采。“環肥燕瘦”概括了漢、唐兩代不同的審美標準,也定格了楊玉環“豐肥濃麗”的美妙外形。  顯然,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確崇尚“豐肥濃麗、熱烈放姿”。這與漢代和古代其它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內向的審美觀不同,並形成了唐代的“另類”審美眼光。然而,這種“另類”和有悖於傳統的豐肥之美的魅力,不僅絲毫不遜色於傳統的苗條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氣。其實,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唐人的“另類”審美正是那個如日中天時代的必然特點。

那盛唐的人為什麼會以胖為美?

來自胡人的審美傳統

隋唐的統治集團來自漢化了的鮮卑人,也就是關隴集團,承襲北魏-西魏-北周一線。鮮卑人屬於北方少數民族,也就是“五胡亂華”中的一大主力。

從東漢末年到隋再次統一中國,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地區一直處於漢人和胡人雜居狀態,胡人歸化漢人,與漢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發生在胡人的統治階層,後者主要是貧苦百姓,但歷史主流還是漢化。

但是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國之初,實行了胡化——對鮮卑人部落、血緣和風俗的再強化。於是,來自於鮮卑人的唐代統治集團,在審美上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遊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風俗和審美上與中原的漢人有很多不同,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女性以健壯為美,因為與遊牧民族的生活相適應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此外,雖然唐朝李氏自託是道教李耳後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極大的推崇和發展,尤其是在武則天時期,從龍門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數量和規模就可見一斑。佛教中的菩薩造像,都是豐肥而有富態,形體柔美,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互為表裡,也對唐代婦女的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大影響。

物質豐富,吃成胖子不難

當然,僅靠國家的宣傳和倡導還不行,還要有物質基礎。

雖然民眾富足程度遜於宋代,唐朝國力強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暫,並且隋煬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歡大興土木,對百姓民生的恢復很不利。

所以唐朝建立後,不得不像漢代一樣,減輕百姓的負擔,以期國家復原。所以,才會有其後盛唐這樣的局面,那時的人才能有豐富充足的物質條件。

那麼唐代的飲食是否真的有別於前代呢?

雖然官方並沒有太多對食材的記載,但還是有些隻言片語透露出了變化。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就是飲食上的胡化。

王讜在《唐語林》(卷一)中記載了唐肅宗做太子時侍膳的情形,提到肅宗用刀割羊肉,這明顯是胡人的作風。相對於中原漢人的麵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這種飲食結構上的變化,也是“以胖為美”的一個物質基礎。

胖子基因保存得很多

社會風尚的鼓勵和飲食的支持,的確可以讓人無憂無慮地長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長不胖的體質,這些都是無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為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戰亂和基因。

從漢末到唐初,中國經歷了近400年的戰亂,人口由東漢末期的近6000萬,經過漢末動亂和三國征伐,到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人口才恢復到約3500萬,到隋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復到了4500萬,是“魏晉以來數百年間中國古代國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戶的最高額”。

但是唐經過隋煬帝的大興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際的戰亂,唐初人口只有1235萬。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顯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災人禍,在戰亂年代戰爭傷亡是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更嚴重的是戰亂對生活和生產秩序的破壞,使百姓無法較快恢復生產,由此帶來的逃難和饑荒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但是有研究顯示,正常人甚至是較苗條的人,僅依靠水和維生素也可以存活幾周時間,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來源。也就是說,在饑荒來臨時,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幾率,有可能會扛到下一次穀物的收穫。胖的人在此時便更顯出生存優勢。

眾所周知,基因是要遺傳的,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那麼長的戰亂中,胖子基因相較於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傳,也就是說,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所佔比例要遠高於正常年代,人們更容易長胖,也更渴望長胖。

心寬才能體胖

然而,為什麼物質豐裕程度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沒有“以胖為美”的觀念呢?不能說宋代沒有很多胖人,但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書畫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沒有那麼奔放的服飾和形態。究其原因,宋朝時刻處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風險下,百姓憂慮,充滿危機意識。

“胖不胖”或許還真與心態有關,中國也有個成語——心寬體胖。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百姓在經歷數百年的動盪後,普遍安居樂業,民眾心態樂觀開放

以胖為美的根由——中世紀時中西的審美標準


唐·弈棋仕女圖

唐代人之所以會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或許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這也是其他朝代無法複製的原因。這裡既有統治階層獨特示範作用,也有賴以產生的物質和心理條件,更有深層次的基因緣由,才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審美取向。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以胖的為美有其在的社會物質支撐

首先,唐代繁榮昌盛、豐衣足食,正如杜甫詩句所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其次,唐代開放兼容幷包。國力強盛與文明發達,使唐人充滿自信,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第三,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時崇尚的“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絕不單純是女性體態上的肥瘦,穿著上的遮露。可以說,這種審美取向是一種全方位的審美理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兼容的文化視野。唐人喜愛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貴豐滿。唐人塑造的駿馬形象都是驃滿臀圓。而唐代影響最大的顏體書法更是肥碩、莊嚴而渾厚。 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大一些,就會發現,唐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馬路是最寬闊的,宮殿是最高峻宏偉的,當時的中國是世界嚮往的中心。這一切體現了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於生命力最旺盛階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並醉心的這種氣魄、力量和開張的美,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熱烈放姿、開拓進取、積極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