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在有重庆母城之称的渝中半岛,解放碑上半城繁华之地一街之隔的中兴路,藏匿着一个“鬼市”

平时,这里要么门可罗雀,要么干脆大门紧锁,每逢周末,天还未大亮这里早已人声鼎沸。

这里就是重庆最老的旧书市场——中兴路旧货集邮品收藏品交易市场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这里为什么被称为“鬼市”?


一种奇特的商业现象每隔五天就在这里上演一次。从早上六七点开始,这里就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卖家背着、抬着、拖着用编织口袋或各种绳索捆扎的旧书,一字排开。


买家或抄手或背手或摆手,徜徉其中,翻书、品相、议价、掏钱。


一到中午十二点一点,卖家买家和那些天南地北新旧不一的旧书,又如大海退潮般轰然而来,霍然而去。俨如鬼魅。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被重庆旧书圈和收藏界的朋友,戏称为“鬼市”


上过人民日报的“废书库”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这家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店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人民日报》刊登了该店的新闻图片,题为“书屋的气质”,还有一段话:“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不同的书屋有不同的气质,给读者带来别样的读书感受。”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旧书店门口的墙壁上挂满了杂志,按着类型用绳子捆成了一沓一沓。


书店老板王米渝是一位7旬老人,从2000年开始经营这家书店,一开就是19年周末从不打烊,每年只有春节关门5天。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这里一天的客流量高达上百人,有时甚至需要排长龙才能进去。

不管是买书的还是拍照的客人,老板都热情地接待着。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当你走进书店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因为一眼望去,全是书书书书。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书店不到十个平方的面积,几乎难觅包装精美的畅销书的身影,大多都是有年代感的旧书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这些被收来的各种旧杂志旧书刊一摞叠着一摞,高高的垒到屋顶,把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一张梯子架在屋子中间,剩余的空间只能容纳两三个人。想要拿到上面的书,必须踩着梯子爬上去才行。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店里的旧书有近万本,不少是和重庆有关的图书、名人典著、也有武侠小说,有的书已有

五、六十年的历史了。比这里许多客人的年龄都要大。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老王还给旧书店取了一个雅名,叫“弃书库”。这个名字可谓一语双关,“弃书”即理解为被丢弃的旧书,“弃书库”用重庆话读起来就有点像“去书库”的意思,其目的就是

告诫大家要多去读书!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这家普普通通的小店,每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此打卡拍照,成了人们眼中的“网红书店”,但也对书店正常营业造成了影响。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于是,店主王米渝出了打卡新规:拍完照,得买够20元旧书走。王米渝希望读者沾着书香带着照片回家,而书店也能增加经济收入,使书店生命力更强。年轻人对此并不抵触,反而纷纷响应。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旧书总是有种特别的韵味,因为饱经风霜的书页里往往深藏着人们对过往的眷念。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这处隐藏在解放碑都市中的旧书市场,正是对“老重庆”味道的一种找寻,它们都带着一段过往的故事,等待着你的到来!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书屋,就藏在重庆的“鬼市”里

地址:重庆解放碑中兴路集邮收藏品旧货交易市场C-9

营业时间:9:00——16:00


文 / 木杉

图 / 网络

设计 / 木杉

有趣有料的重庆

还有超多网红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