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企業發展永恆不竭的“第一原動力”。

  文 丨 華商韜略 麥昉

  必須當老大。

  【以小博大】

  1990年底,鄭州三全食品工廠裡,一群操著外地口音的人卷著鋪蓋——不走了。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用最快速度,爭搶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三全凌湯圓。

  對於吃膩了元宵的北方人,南方湯圓本就是稀罕玩意。而在當時,速凍食品,更是字典和認知中完全不存在的新概念。

  湯圓從工廠裡出一箱,這些人就抱一箱。廠房外,等著取貨的汽車幾里長,客戶們提著現金搶貨,仍怕空手而歸。

  商超門外,排隊買湯圓的景象,更堪比黃牛搶票;有的老太太為爭搶湯圓摔斷了手腳,有的超市為維持秩序,嚇得撥打了110。

  沒人能抵擋這樣的誘惑。

  發明速凍湯圓的人,叫陳澤民,是三全食品的廠長,也是鄭州第二醫院副院長。

  從院長變廠長,他改變命運的初衷,也只是想替兒子娶媳婦攢點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陳澤民在省級醫院副院長的位置上,拿著130元的月薪。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在醫院任職的陳澤民(左一)

  但有兩件事,狠狠刺激了陳澤民一把。

  1990年,陳澤民到廣州參加全國衛生系統會議。晚上散步時,他發現擺地攤賣電子錶的人,竟是白天會上,給全國同行做報告的廣州市衛生局局長。

  對南方的“炒更大軍”(即做兼職),陳澤民略有耳聞。但親眼所見的震撼,更溢於言表。

  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回到鄭州,陳澤民發現,鄰居靠倒賣水果,從無業遊民成功變身萬元戶。

  當真應驗了那句話:老大(工人)靠了邊,老二(農民)分了田,老九(知識分子)上了天,不三不四賺了錢。

  眼看別人生活越過越好,自己兩個兒子結婚的錢都不夠,院長的虛名有啥用。

  於是,陳澤民成立了三全(因為“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盯上了湯圓。

  陳澤民夫婦曾在四川生活多年,包的一手好湯圓,吃過的人讚不絕口。但湯圓只能現包現吃。一次,陳澤民到哈爾濱出差,發現當地人把吃不完的餃子放戶外凍起來再吃。

  他當即想到,這是個商機。

  30年前,“速凍”是個陌生概念,沒人知道它的技術指標和工藝。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但陳澤民不怵。在醫院工作時,他接觸過低溫技術,對製冷設備有研究。

  實操上,他更是個技術控。

  初中做電子管收音機;高中用理髮推子的原理做收割機模型;工作後,又將一臺官宣報廢的X光機,改裝成鄭州第一臺對講X光隔室電視透視機;甚至還仿照北展上的日本洗衣機,造出鄭州第一臺土造洗衣機……

  結果歷時3個月,陳澤民發明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

  1992年春節前,陳澤民利用到北京開會的機會,跑到西單、崇文門的菜市場搞推銷。買家先打算進2噸試試,可不等到會議結束,買家電話就追來了:“趕快再送5噸來!馬上!”

  陳澤民最初的報價是2.5元/斤,後來直接漲到4元,依然供不應求。

  他又開著二手面包車,飛奔瀋陽做推銷,翻著黃頁找水產廠、蔬菜廠、肉聯廠。

  話術簡單粗暴:“我新發明了速凍湯圓,在鄭州和北京都賣瘋了,輕輕鬆鬆賺大錢,現在在瀋陽找代理,你們要不要看一下。”

  代理商聞訊而來,嘗過湯圓,當場拍板——成箱裝。

  瀋陽的報價是3元一袋,代理商們賣8塊。一對轉業兵兄弟,剛開始蹬著三輪找陳澤民進貨;一個月後,就開上了金盃麵包車。

  三全就此徹底打響。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三全凌湯圓早期廠房

  1992年5月,他正式辭去醫院的職務。靠著小湯圓,他把作坊變成大公司:1993年,試產速凍水餃;1995年,研發了中國第一款速凍粽子,並在西安、太原、瀋陽、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銷售渠道。

  這一年,陳澤民請來營銷大師葉茂中實施品牌策劃,並不顧家人反對,斥巨資在央視打廣告。

  很快,“三全凌湯圓,味美香甜甜”的廣告語,紅遍大江南北。

  哪怕日產30噸,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上百輛外地車湧入三全,要等十幾天才能排上貨。

  火爆的速凍食品行業,在鄭州本地,催生出100多家競爭對手。

  後來者虎視眈眈,坐等三全從先驅變身先烈。有競爭對手甚至直接在廠裡貼上標語:食澤民生。思念食品也放出話來:“三年之內,超過三全。”

  【就要做老大】

  千禧年後,三全以一種老大的姿態,放縱其他廠家跟風、抄襲。有種“本事再大,也逃不出五指山”的信心。

  但“中國速凍食品專家”畢竟是自封的,三全想要的,是全行業俯首稱臣。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當時,速凍行業,四分天下:盤踞臺灣16載的龍鳳,佔據香港40%速凍水餃份額的灣仔碼頭,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思念,都不是省油的燈。三全想要當“大哥”,並不容易。

  很快,陳澤民向龍鳳和灣仔碼頭亮了一手“薑還是老的辣”。

  爭奪上海市場時,三全先推出9噸散裝速凍湯圓,以低於龍鳳一半的市場價一舉成功,不出半個月,超市賣斷貨。

  很快,龍鳳和灣仔碼頭紛紛跟進,如法炮製。沒想到,三全卻突然收手,撤出戰局。

  對此,龍鳳和灣仔一時百思不得其解。但2007年,商務部突然發佈《湯圓新國標》規定:不經預包裝的散裝速凍食品,不得在商場櫃檯銷售。

  這部《湯圓新國標》的起草人,正是陳澤民。

  兩年前,他已經開始籌備起草速凍湯圓新國標。

  這手請君入甕的降維打擊,把龍鳳和灣仔耍得團團轉,大量散裝湯圓積壓,週轉困難。龍鳳被迫暫退湯圓戰團。

  反觀三全,銷售額猛增至14億元。

  之後,陳澤民開始應戰自己的“高仿”老鄉——思念食品。思念從創立開始,對於三全幾乎是“亦步亦趨”。

  “思念創始人李偉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能力的人。我怎麼做他怎麼做,我搞湯圓他搞湯圓,我搞粽子他搞粽子。”

  但思念的本事還不止於此。

  三全推35克湯圓,思念就做10克“珍珠湯圓”;三全推“老街油條”走懷舊風,思念就出“放心油條”不加明礬。

  粽子、餛飩、水餃、南瓜餅……新產品都是三全的,但思念每次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為了甩開影子,陳澤民於是在品類數量上搞大進軍。

  很快,三全成立了十幾個產品研究室,細分產品線,一口氣推出湯圓、水餃、包子等數十個品種。即便在思念最拿手的小湯圓品類上,三全也做出7大品類。

  種類多了,產能更要跟上。三全不但在鄭州建立食品工業園,還在天津、成都、蘇州、廣州等地大建生產基地,擴大產能,搶奪市場。

  銷售渠道上,思念和三全更展開龍爭虎鬥。

  2006年,思念在全國設立600多個辦事處,開闢省內直銷、省外經銷模式,壓低費用、提高收入,鞏固並拓展了商超的渠道。

  也是這一年,思念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融資5億人民幣,市佔率達到20%、銷售額20億,一度超越三全,被認為新晉行業老大,甚至不乏思念收購三全的坊間傳言。

  而不同於思念的經銷商制的是,渠道上,三全採用直營集權制,通過提升高端產品比重,強化規模優勢,不斷攤薄費用。

  2008年,三全在深交所上市,以拓展融資渠道、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市佔率和行業地位。而《招股說明書》中,三全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正是“行業龍頭”。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所謂“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在思念和三全的爭鬥中,龍鳳水餃卻率先倒下了。

  【三個男人兩臺戲】

  三全上市一年後,陳澤民宣佈隱退。三全正式交給兩個兒子,長子陳南任董事長、次子陳希任總經理。

  哥兒倆接棒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三全改頭換面,向高端進軍。

  三全的代言人,也從蔣雯麗換成了小S。年輕時尚又兼顧家庭的形象,引發一線市場好感。

  此時的思念,倒反而不著急了。企業重心轉移房地產、酒水等投資領域,速凍食品不再是思念的唯一。而且2012年,思念還從新加坡退了市。

  唯一還能與三全制衡的,只剩灣仔碼頭。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而龍鳳水餃的母公司亨氏,更漸漸開始“打醬油”:利用龍鳳的渠道,他們不斷推出龍鳳醬油、龍鳳生抽、龍鳳蠔油等調味品,對水餃越來越不上心。市場份額,開始連年下滑。

  2013年2月,股神巴菲特一舉收購亨氏。或許是一生鍾情漢堡包,巴菲特對龍鳳水餃,卻棄之如敝履。

  最終,三全以2億元將龍鳳收入囊中,三全市佔率達成35%,全面超越思念、灣仔碼頭,坐實了“老大”名號。

  這一年,陳澤民家族更是憑藉62.2億的身家,成為當年的河南首富。

  但成為行業“老大”後,三全卻似乎失去了進一步增長的動力和運氣。

  2010-2018年,三全銷售淨利率逐年下跌,2015、2016年甚至不足1%。有行業分析認為,這或與收購龍鳳產生虧損、與思念價格戰,以及投資鮮食業務虧損有關。

  三全鮮食,是2014年推出的新業務板塊。消費者通過三全售賣機,可選購盒飯,加熱15分鐘後即可食用。

  這原本是抓住年輕消費者、緊跟互聯網+的新風口。但缺乏戰略眼光的是,它推出時,美團已在“千團大戰”中全面勝出,外賣成為O2O新潮流。

  三全很快發現,要跟互聯網企業爭奪客源,實在過於慘烈。2016年,當各大外賣平臺湧入鉅額補貼,三全鮮食猶如炮灰,2015、2016年分別鉅虧846萬、2200萬。

  陳氏兄弟也明白:“玩法變了,年輕人變了,消費群體變了,環境也變了,三全也要儘快改變。”

  相比於八九十年的匱乏、無序,變化確實翻天覆地。從0到1的創世經驗,早已不可複製。在諸神的黃昏,英雄皆為凡人,商業亦需要回歸到消費世界的本意。

  2020年4月28日,三全突然發佈一份光彩奪目的季報:一季度三全實現營收22.17億,增長16.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58億,同比大增541.13%,比三全2019全年淨利潤還高;扣非淨利潤1.56億,同比大增329.44%。

  戰疫期間,因小商超關停、消費者囤貨,三全全面恢復昔日雄風。

  但在業績預增的同時,三全又公佈了大股東減持方案和10億閒置資金的“炒股計劃”。

  而創始人陳澤民,如今卻開始為“一口井”奔波起來。

  離開三全後,陳澤民在家實在閒不住。2016年,73歲的他開始琢磨地球,想成為地熱新能源行業的“老大”。

  家人覺得他老糊塗,想一出是一出。

  可老頭一人跑遍全球100多個地熱發電站,飛到西藏勘察地形,不用三全一分錢,成立了地美特新能源,熱火朝天開始二次創業。

“滾”出來的河南首富

  2016年在瑞麗地熱項目開鑽第一口井時,他吃住在工地,一年不到,就完成從立項、選址、勘探、打井、完井、裝機、調試直至發電成功。連中科院院士都認為,陳澤民主導的地熱系統優於西藏羊八井熱電站。

  2019年,陳澤民還跟董明珠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要共同開發清潔能源,尤其在中深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人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

  如今,父子三人,上演三全、地熱兩臺大戲。子輩在從1到萬的道路上,似乎陷入迷茫;父輩卻從0到1的持續突破中,不斷再立新功。

  2019年底,76歲的陳澤民認定,堅守做好“小湯圓”,讓老百姓吃飽、吃好,才是三全長足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業在變、環境在變、時代在變,但某種程度上,那種敢創新、敢冒險、敢拼搏、敢於改變自己的企業家精神,似乎仍是企業發展永恆不竭的“第一原動力”。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參考資料:

  1、《中國“湯圓之王”,年銷60億,74歲二次創業,77歲為民企發聲!》正和島

  2、《挖地球、揉湯圓,三全二代接班十年,陳氏父子上演反轉劇》經濟觀察報

  3、《一隻餃子引發的“冷”戰》路勝貞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