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五朵山道觀史考

五朵山是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二十世紀初,旅遊開發者在五朵山東麓重修廟宇道場和建造並完善旅遊設施 ,成為今天的4A級旅遊景點。

旦凡聖地名勝,人們都愛好考究它的歷史成因;五朵山及其道觀,南陽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始於西漢,有的說始於東漢,更有的說是老子修煉的場所……。只有傳說,而缺乏依據。

據文獻記載,《山海經》稱五朵山為依帝山,但這部先秦古典著作中看不到有類似“道觀”方面的隻言片語;北魏酈道元稱五朵山為岐棘山(見《水經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稱五朵山為騎立山;明代開始才稱此山為五朵山,據《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五朵山五峰並歭,聖朵、禪庵朵、摩雲朵、嬌女朵、啞女朵摩肩而立,故稱五朵山,自此五朵山名沿襲至今。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崇奉道教,著名道人吳筠隱居五朵山,後被太宗召見,始在此山建廟,民間以此廟為祈雨之地,頗為靈驗,漸有名聲;這也只是傳說,不過,太宗崇奉道教,吳筠隱居此山倒是真的。

宋朝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有碑記:稱此山廟為騎立山龍堂;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有碑記:稱此山廟為嘉顯候廟;明代《英烈傳》中有朱允炆避難五朵山的說法;說建文帝朱允炆下野後輾轉至五朵山聖朵,在南召太山廟天寶觀出家的著名道人張三丰慕名主動到五朵山相救,共同弘揚道場,自此,稱五朵山為“北頂”,又稱祖師頂、金頂。朱允炆與張三丰後又南下武當山,創建廟宇,被稱南頂;南頂與北頂遙相咉暉,兩地香火一樣,民間有祖師爺“日不離武當,月不離五朵”的說法。

清乾隆《南召縣誌》收錄了明成祖朱棣的《訪張三丰書》,這道御書是想通過張三丰探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可以奉為信史。

清代統治者重佛輕道,但南陽民間仍尊奉道教;“朝奉北頂”成為民間重要的祭祀活動。

清光緒九年(1883年),地方人士主持擴修五朵山祖師廟,將真武行宮改大規制,修建聖公聖母殿,均為銅梁鐵瓦,周圍圍以石牆,構成城中之城;其下部建有清牛宮、玉皇殿、老母殿等殿堂,並有道房數十間。民國時期,五朵山道觀均有續建。

1958年大躍進時期,道觀的銅梁鐵瓦被拆,用於鍊鋼鐵桿;文革時期,五朵山道觀遭到進一步毀壞。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道教活動恢復,五朵山道觀成為河南省重點道觀之一。1993年,南召縣人民政府頒發聘書,禮聘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著名道人閔智亭任五朵山道觀名譽道長,(閔智亭,南召縣城關鎮人,)

從此,五朵山以道觀名勝和名山秀水為主題的旅遊開發興起,不僅為全國民眾提供了旅遊的好去處,同時,也給五朵山下的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