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勞動者」宣城吳險峰:堅守沃野的“稻草人”

 在廣德市,吳險峰是遠近聞名的“稻草人”。

  自年輕時開始研究科技種稻,到目前培育完成10多個產量提升、品質改良的新水稻品種。30年躬耕沃野,他既是水稻田間的實打實的“農民”,也是一位推廣科學種植的科技工作者。多年來,他先後獲得了中國好人、全國“南繁”先進個人、安徽好人、安徽省星火獎一等獎、省科技二等獎、安徽省勞動競賽先進個人、市十佳科技工作者、市最美農技員等諸多榮譽。

  說起和水稻結緣,就不得不提吳險峰的父親吳讓祥。吳讓祥是國內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吳險峰打小就有了“子承父業”的願望。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到秋季,吳險峰就像“候鳥”一樣揹著親本種子,登上南下的火車,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工作,一直幹到第二年4月,再帶著育成的種子趕回廣德播種。這樣不停地種和收,讓當地水稻的育種效率提高了2倍。“南繁北育”的前20年,吳險峰幾乎都在海南過春節,“只顧稻子不顧家,有20多年我們都沒有和他一起過春節,他只知道一頭紮在實驗田裡觀察稻子的生長情況!”這是他妻子和女兒常有的抱怨。

  “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田野。”這麼多年來,吳險峰說,育種工作就像大海撈針,首先要找到好的親本進行雜交,而且後代性能要結合雙親的優點,同時缺點要少,這樣的工作除了眼光,還要靠運氣,具體到工作中就是大量的測交實驗。這就像選拔賽,要從1萬多個基礎材料中擇優選用。

  於是,吳險峰每天帶著筆、本、剪刀、天平這些工具,在稻田裡進行無數次試驗數據的採集、記載、比較。更為辛苦的是,水稻育種不同於在實驗室搞科研,給水稻雜交進行人工授粉必須在夏天最熱的時候進行,因為一旦錯過了季節就要等到來年。有時幾年辛苦下來,總是失敗多,成功少,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但吳險峰從未放棄,在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後,他的辛苦終於得到了回報。

  他的團隊先後育成了“協優63”、“皖稻32”、“皖稻86”、“廣兩優4號”、“廣粳16”、“廣粳8”等十多個水稻新品種。其中,“廣兩優4號”因米質優良、高產、抗性好,還受到了種子企業大力示範推廣,在長江中下游一季中秈稻區種植面積迅速增長。近兩年,吳險峰又開始攻克雙季晚粳不抗稻瘟病這一難題,埋頭研究於廣德南部山區,併成功培育出系列耐抗稻瘟病新品種。其中,“廣粳16”,在蘇皖兩省大型品種推薦現場會上,得到了肯定與認可,並預計三年內,將成為年種植規模超800萬畝的“大品種”。不少農民都說:“種了吳險峰研製的水稻,產量高、品質好、口感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