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文+圖|吳貝

呼倫貝爾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

走在滿洲里大街上全是蒙古族人和俄羅斯人。

這裡除了蒼莽草原,更有白樺林、俄羅斯鄉、林場雪原、馴鹿故鄉,

濃郁的草原文化和遊牧民族的歷史。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馬背上的民族——匈奴族、東胡族、鮮卑族在這片草原上你來我往,其中鮮卑族還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北魏王朝。鮮卑之後,回紇、突厥、黠戛斯、契丹、女真,這些民族相繼在這片土地上征戰和統治。到了12世紀之後,草原上的王者成了蒙古族,從而誕生了歷史上威名赫赫的成吉思汗。現在走在海拉爾的很多店鋪裡還能看見這位歷史人物的頭像、旗頭和雕塑。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風趕著牛羊 吹開草

草原上沒有珠簾繡幕、畫棟雕樑,沒有朱欄玉砌、瑤琴寶鼎,可是一切都美得渾然天成、剔透純粹。這裡鮮花馥郁,異草芬芳,綠樹清溪,人跡稀少。它與江南的清秀婉約形成了反差懸殊的美,幾分旖旎,幾分豪放。

內蒙古地界太大,僅一個呼倫貝爾市的面積就能抵山東省和江蘇省兩省面積的總和,所以自由行的首選是包車。以前只知西北遼闊蒼茫,現而今站在政府駐地海拉爾區看到一座座發電廠碩大的煙囪上升著濃煙滾滾,才知道已經不再有古人馬蹄後的狼煙。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海拉爾最早見於史籍的民族是東胡族——我國北方最古老的一支遊牧民族。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滅東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遊牧民族政權——匈奴。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求和親。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出塞和親,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掌控匈奴,而後匈奴跟漢朝和好了半個多世紀之久,昭君功不可沒,因為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大兒子。昭君勸說匈奴放棄打仗,這才維繫了匈奴和西漢六十多年的和平。我們熟知的另一段歷史是漢武大帝派衛青大將軍攻打匈奴,滅了匈奴之後,鮮卑人(東胡人的後裔)興起。當時,鮮卑族中拓跋一氏獨佔鰲頭,後來的西夏王李元昊、唐王李世民的母系祖先都從拓跋一脈流傳下來。

我們看著無邊無際的草原,在這麼廣袤無邊的地方,車行數百里竟沒有看見一個菜園子。原來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吃蔬菜要到附近的市集上去買,即便有再多的地也不會讓他們隨便耕種,況且這裡的土地種不出菜,長出來的草全都養了牛羊馬。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如今草原上的房子便於遷徙,房子下面都裝有輪子,方便隨時移動。

巴爾虎是一個用遊牧地區冠名的部族名稱,也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部落。這支部落曾經在內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以遊牧和漁獵存活下來,公元732年之前,成為了漠北草原的傳奇。而這支部落早在兩千三百年前就曾生活於呼倫貝爾的傳說裡,但在歷史長河中,巴爾虎蒙古族是個弱勢群體,這個部落就像個孱弱的幼童團體,一直在歷史的夾縫中聚聚散散,卻又奇蹟般地保留了下來。

清宮劇中的“八旗子弟”也有巴爾虎的名號。曾經的巴爾虎蒙古人隨著時代變遷不斷遷徙,分散到貝加爾湖的東部和南部。清朝的康熙年間,一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布特哈地區,他們的主要作用是抵禦俄羅斯入侵。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莫日格勒河最好的觀景位置是在“金帳汗”景區,徒步或開車上去是要向牧民交錢的。

天地遼闊 無異於心扉洗滌之旅

雲彩低得好像伸手就能掐一朵下來。在這裡只想徜徉雲海間,想象著自己變成了草原上的野馬,心也飛得無限遠。

到達海拉爾之前,曾聽說呼倫貝爾近幾年一直乾旱,大草原沙化嚴重,草長得不好。今年因為雨水的增多,才暫時緩解了這一情況。眼見滿眼綠茸茸的青翠,我想象不到環境惡化後的蕭條。世人若不警醒,後世還能看到這樣的美景嗎?歷史上不是沒有教訓。公元684年,漠北草原連續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草不生長了,羊馬十死七八,大量的牧民被活活餓死。如今物資豐富,餓死是談不上,可是環境的惡化仍然不容小覷。

進入海拉爾草原腹地之後會看見電影《尋龍訣》的拍攝地,眼前好像突然跳躍出鑽土窯、絡腮鬍子、長頭髮的胡八一。可惜我們的到來太突然,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想致敬一下電影也沒地方找模仿格瓦拉的造型道具。原著《鬼吹燈》中比胡八一人氣更高的胖爺可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糞土當年萬戶侯,敢笑黃巢不丈夫,不僅身手了得,嘴炮更是一絕。在這同一片場景中,電影裡的情節又好像在回放一樣,歷歷在目。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莫日格勒河是草原上的一條九曲十八彎的緞帶,河道狹窄,但蜿蜒流暢。據說它源自大興安嶺西麓,由山泉水匯聚而成,全程都在陳巴爾虎旗境內,經過呼和諾爾湖流出,匯入海拉爾河,最終流入額爾古納河。莫日格勒河全長兩百九十多公里,由泉水匯聚而成,千迴百轉。而每一年的河道,都因河水的沖刷而改變輪廓,這才形成它與眾不同的美。時而溫婉,時而跳脫,有時像猛虎,有時像梳妝少女,婉轉的大背頭還像駱駝的駝峰。

我們來時是盛夏,這條百曲銀蛇就像頑皮的孩子在綠意蔥鬱間捉迷藏,牛羊安靜地陪伴著它。聽說到了秋天,它會將明媚的眉眼收斂,變成紅妝婦人,隱去波光粼粼的嫵媚,讓殷紅的霜葉和豐盈碩果喚醒成熟的記憶。隆冬到來時,銀裝素裹,曲水流淌,天地一色,就像暫時甜睡的女子。待到春暖花開,它會睜開惺忪睡眼,又是媚眼如絲,燦若星河。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的馴鹿園售票80元,但遊客多;得耳布爾馴鹿園售票30元,且人少,可買飼料餵養馴鹿。

都說敖魯古雅使鹿部落以遊獵聞名,生活著鄂溫克族人,這裡有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但不是所有鄂溫克族都飼養馴鹿,另外兩支——“索倫”鄂溫克族在訥河種地,“通古斯”鄂溫克族在草原放牧。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商業化是每個景區都避不開的問題,馴鹿們被圈養著,只往手上有飼料的遊客身邊去,沒有飼料很難吸引它們走過來。它們也蠻挑食的,售賣的苔蘚它們只吃上面的部分,靠近泥土的一大截是不吃的。後來我們徒步了一小段,在山上的野林子裡採摘野蘑菇,出了林子後蘑菇被馴鹿們一搶而光。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馴鹿是冰河時期繁衍存活至今的動物,算是動物界裡毅力強悍的一個族群。如果你看到趴著一動不動的馴鹿,千萬別去招惹它,因為它很可能處於發情期。鄂溫克人的房子叫撮羅子,是用松木搭建的,夏天蓋樺樹皮,冬天蓋馴鹿皮。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俄羅斯民族鄉的一抹餘暉

室韋在界河旁邊,河對岸是俄羅斯,室韋最有特點的是大面積的洋蔥頭建築群,比對岸的俄羅斯村莊富庶太多。恩和是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隔著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隔岸相望。我們入住的民宿名叫“維卡旅遊之家客棧”,老闆的奶奶是俄羅斯人,爺爺是闖關東的河北人,這個村子都是俄羅斯的後裔。你聽到的是滿嘴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腔,抬頭看到的卻是一張俄羅斯面孔。恩和幾乎每個木刻楞小院子裡都有木樁鞦韆,透著俄羅斯人的浪漫,是孩子們的最愛。當你走進恩和的林場,走進白樺林,蒼穹之間就只剩下了你和大自然的對話。風聲,野花香,遠處偶爾傳來的噠噠馬蹄聲,漸行漸遠。山巒清幽,寂靜無聲,只有風吟草動。

日落後是街上夜市開始熱鬧的時候,擺攤的人們都忙碌起來,滿大街躥著一股烤羊肉的孜然味兒。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徒步結束後回到恩和小鎮,夕陽西下的木刻楞,溫馨得就像自己的家。晚餐後我們上山看夕陽,最後一抹餘暉一定要趕上。天邊就像發酵的酒場,帶著微醺的酡紅,像個盛裝的俄羅斯族姑娘。山腳下是我們來時的路。恩和成了睡臥在暮色中的安靜老人。村子裡的房子全都亮起了燈,天暗下來,山頂的小路,遠遠望去有幾分托斯卡納的光景。

呼倫貝爾,風野草莽上的民族

告別恩和,沿著額爾古納河邊境線行走,太陽曬得焦灼,土地熱得冒煙,更感覺到空曠和寂寥。三百公里看不見一個人,國土面積那麼大,既美也失落。界河時而寬闊時而狹窄,岸上色彩豐富,細看原來是麥子,風肆動,麥子金波盪漾。更常見的界河風光是長長的溼地,這一天的行程幾乎都是這樣的風光。沿著界河,彷彿又看到了列維坦的油畫,色彩錯落。界河溫柔,它靜靜流淌,不急不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