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於曉非


於曉非,1985-2015年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任淨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籌)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目“於曉非《金剛經》導讀”主播。


二諦


在般若經中,在佛陀的二時教法中,佛陀用了“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模式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世俗諦是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凡夫,迫不得已向我們這些凡夫做妥協而建立的道理。勝義諦是依據這個世俗諦,佛陀引申出作為智者對這一重境界的一個更殊勝的理解。二諦是個環環相扣的遞進模式。

我們已經討論了第一重二諦,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是實有,就是真實的存在,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凡夫,他首先向我們這些凡夫做了最徹底的妥協,承認我們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比如說這張桌子的存在,但進而他老人家又提出一個勝義諦叫緣生,也就是佛陀說:我可以在世俗諦上承認這張桌子的存在,但是在勝義諦上我要告訴你,其實這張桌子的存在並不如你凡夫所想象的這個存在那麼堅固——佛陀開始解構我們了。他說非要讓我承認你們凡夫境界上這張桌子是存在的話,我可以承認它是存在,但是這個存在不過是種種條件的臨時聚合的一種鬆散性存在,是緣生性的存在。


緣生一個重要的推論是無常,既然佛陀認為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緣生的,都是依賴種種條件聚合而生起的,因此緣生的事物是不能常住的,不管是內在主觀心靈的世界,還是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一定都是剎那生滅,都是剎那變化著的。“當生即滅,滅不待因”。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下面開始構建第二重二諦,第一重二諦的勝義諦就成為了第二重二諦的世俗諦,在第二重二諦中,世俗諦是緣生,勝義諦就是性空。 佛陀說這張桌子是種種條件臨時聚合生起的,如果我們有一種辦法,可以把坐在這裡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這張桌子的種種的緣,一個一個都剝除掉的話,佛陀問我們,那剝除到最後,是不是能剩下一個不依這些緣而獨立存在著的所謂的這張桌子的本性呢?佛陀的回答是:沒有。

佛陀說

既然我說這張桌子是緣生的,這張桌子是種種條件臨時聚合而生起的,那就意味著,這張桌子不過是這些條件聚合而生起的,當把這些條件剝除乾淨後,也就意味著這個事物蕩然無存了。如果把條件都剝除乾淨了,把緣都剝除乾淨了,還能剩下一個孤零零的,不依這些條件、這些緣而獨立存在的一個本性的話,如果這個東西存在,就不能說這個事物是徹底的緣生。



所以世俗諦上是緣生,勝義諦上就可以總結為:緣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著獨立於條件、獨立於緣的獨立存在性。可以用一個“性”字表達這種獨立存在性。這個詞對應的梵文是“svabhāva”,“bhava”即存在,“sva”即跟別人沒有關係的獨立存在,自我的存在,“svabhāva”,有時候也譯作“自性”,或簡譯為“性”。那麼世俗諦是緣生,勝義諦就是這種獨立存在性、這個“svabhāva”沒有,可表達為性空,空就是沒有。佛教是擅長講空的宗教,佛教講空是在不同層次上講空。那麼在現在的討論層面上,我們討論的空是性空。什麼沒有?那個獨立存在性沒有,那個“svabhāva”沒有,梵文表述為“niḥsvabhāva”,是對“svabhāva”的否定,性空。佛教有時候也把性空翻譯成“無自性”——沒有自我的獨立存在性。


第二重二諦所討論的性空僅僅是指獨立存在性沒有。比如說一個杯子裡裝了滿滿的水,我們說當然它不空,把水倒掉了,說這個杯子空了。“性空”的“空”不是指這個“空”,性空指的是這個杯子現在裝滿水的這個狀態——不要等一會兒我們把水喝掉或倒掉——是緣生的。這個狀態不過是種種條件的臨時聚合而生起的,這個狀態此時此刻就沒有獨立存在性,性空,無自性,這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個重要特點。佛陀說,你是凡夫,你不了知,我是智者我告訴你,這是性空的法義。這第二重二諦,佛陀依然在解構我們凡夫境界上的那個獨立存在性。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我們說過,當凡夫認定一個事物是存在的時候,其實在我們凡夫心中,常一不變性、獨立存在性是我們凡夫認定一個事物是存在的一個默認的前提。我現在看這是老李,明天看也是老李,後天看還是老李,雖然過了二十年,老李滿臉皺紋老了,但是在我心中,他是老李,他內在的那個精神的那個東西沒有變。正是因為我們對凡夫境界存在的這個不變性的默認,我們才能說老李是存在的。具有空間上的獨立性,我們認定老李是存在的,因為在我們心中,是完全可以確認老李不是老王、不是老趙,老李有他的獨立存在性。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上一節我們討論的第一重二諦,實有緣生,是在解構我們的常一不變性,我們說緣生的一個重要推論是無常。這第二重二諦,緣生性空,是在解構這種獨立存在性,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是沒有獨立存在性的,它是緣生。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說都沒有獨立存在性,所以叫無自性,叫性空。


性空的一個近似表達方式叫“無我”,此時這個“我”梵文是“ātman”,這個“我”是表示“獨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種特徵。第一重二諦,佛陀告訴我們無常,沒有常一不變性。第二重二諦,告訴我們無我,無我就是沒有空間上的獨立存在性。如果把無我的概念擴大一點,涵蓋了無常,也就是無我無的什麼我?無的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佛陀這兩重二諦告訴了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沒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的存在,是無我的存在。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門檻就是無我。佛陀說我們是顛倒夢想的凡夫,我們作為凡夫,對我們凡夫境界上的理解,在這個層次上跟佛陀確實是相悖。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我們是不是認為外在的物的世界有我?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有獨立存在性,都有常一不變性,有我。我們認為是不是作為我們內在主觀的心靈世界有我?大家想一想,沒了什麼也不能沒我呀!生出來是我,上幼兒園的是我,上學追求好成績的是我,畢了業要找到好工作的是我,要掙到很多錢的還是我,要出人頭地的是我,最後有一天死了,還是我死了。也就是我們幾十年這漫漫人生,我們的相貌變了,思想變了,甚至財富變了,地位變了,社會關係變了,什麼都變了,但是我們總覺得這一切的變的背後得有一個沒變的吧?那個我總是沒變吧?大家想是不是?很多人都點頭稱是,佛陀說,要不我說你是凡夫呢!佛陀想告訴我們的一個重要道理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還是內在主觀的心靈的存在,恰恰就是沒有這個我,沒有這個我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第一條重要道理。因此從這一重教理上,已經可以品味出佛陀引領著我們趨向涅槃、走向解脫的那種味道。


從這一重教理上可以理解佛陀怎樣引領著我們走向解脫。比如老張說,我要修行,要涅槃;佛陀說,跟我來,跟我修行。佛陀把老張帶走了,教他修行。學習佛法要悟的第一個道理是什麼?就是悟無我。老張修著修著,突然有一天開悟了,真的沒有這個我呀!這個我沒了,“我死了再來,我怎麼能死了不來”的問題在這個理論層次上就被佛陀化解了。


我們凡夫不知道無我,非誤以為有個我,比如非誤以為我們內在心靈有一個內在世界的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我,死死抓住這個在佛陀看來根本沒有的我,不撒手,在我死了再來的過程中感到很痛苦,想死了不來。各位,這一切問題的前提都是認為有個我、死死抓住這個在佛陀看來根本沒有的我而造成的,包括“我怎麼能死了不來”這個問題,它的提出本身都是基於認為有個我,而佛陀在這一重教理上恰恰解構這個我。佛陀說跟我修行,修到某一天突然開悟了,悟的第一個道理就是無我。突然有一天這我沒了,“我死了再來、死了不來”的問題在這一重境界上其實就被佛陀化解了。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所以大家理解嗎?怎麼都沒想到,佛陀在這一重教理中,最後是把我給搞沒了。嚴格講不是把我搞沒了,是佛陀首先要讓我們去證得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最基本的特徵是沒有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這個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