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學習心理學之前或者最初對心理學的感受是什麼?

對角瞄劇


學習心理學之前,一直覺得學習心理學的人都是大神級的人物,能洞察別人內心,雖然大學時也學過教育學心理學,但只是學了皮毛!剛開始學習心理學覺得裡面知識好複雜,老師講得很多不懂,後來考二級心理諮詢師,遇到了徐要遜老師,他講課幽默風趣,一語中的,把知識講的很透徹,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心理學知識體系,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婚戀心理學,心理諮詢技能等,特別是老師們分享的很多心理諮詢案例讓人受益匪淺,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學習,練習面試技巧,最終順利拿到了二級證書,也算學有所成,看人看事也能從心理學角度看,眼界也開闊不少,收穫頗多!上帝關上一扇門,必定為你再開一扇窗!


穿山甲780


親愛的朋友:你好!非常樂於與你分享這個話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上學的時候就已接觸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那時候才十幾歲,留在記憶深處的印象是心理學老師講到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戀父戀母情結:男人的最後一個戀人是女兒,女人的最後一個戀人是兒子。當時的閱歷確實難以接受這個觀點,因為還沒長大成人,即便後來當了母親,也還是覺得這個理論不靠譜。

當年我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學得還算紮實,師範二年級那年就給家鄉的小學教師培訓過心理學知識。那時好像是教材教法合格證考試的需要,那個年代鄉鎮的多數中小學教師都是民辦老師,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系統培訓。

當年給老師們上課,幾乎不看教本,能在上課前把所講的內容全記下來,講課特別有激情。有一次我哥到學校找我時,對我講:真是人小嗓門大,不怕三兩天就把嗓子喊啞了嗎?我不以為然地回答:一個教室那麼多人,聲音不大老師們聽不見啊!

到現在三十幾年過去了,我依然朦朧中記得什麼是記憶?記憶的分類?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什麼是思維?思維的特徵?……歷歷在目,猶如昨天!我學生時代就開始體驗到做心理教師的滋味,還用自己一個月的勞動獲得了人生第一份工資收入,整整100元哪!(那時正式上班的工資也就一個月60左右),我拿去配了一副特別時髦的近視變色眼鏡犒勞自己!

那時對心理學談不上有多深的感受,只是當成自己的必修課在認真學習,恰好在暑假實踐活動中有了用武之地!當地教育部門組織了中小學教師培訓。

如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與進步,人的身心會跟不上這一步伐,感覺到社會上很多人心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各種心裡疾病頻頻出現。不可否認的是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有時也會感覺找不到方向,無所適從,有時也會覺得活得很痛苦,很沒有價值感。

帶著自助助人的初衷,在奔五的年齡,沒有坐等歲月靜好,而是再次牽手心理學,歷經辛苦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目前很享受自己的一顆心完全打開的狀態,靜定時可以清晰聽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聲。疫情期間做心理危機干預沒有過絲毫膽怯與不安,不斷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確實實現了自助助人,再助人自助的目標!

最後談談世人對心理諮詢師的看法:一種極端認為心理諮詢師都是完美無缺的,內心強大無比的。其實心理諮詢師也是平凡的人,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或因為共情而產生替代創傷。只是他們更懂得如何快速調整情緒而已。不應總是對他們期待太高,要求過多。自拿證後,家人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可是學心理學的,怎麼還會發脾氣呢?

第二種極端是學心理學的都是因為自己心裡出了問題。這個觀點我認同一部分,因為每個人的身心都不可能是完完全全健康的。正因為有人覺知到這一些細微的變化,有這種敏感性,才會萌生繼續學習達到自我調適的目的。而發展成精神病患者,依靠藥物治療而生存的,當然是全然不瞭解自己的情緒,更不明白怎麼去陪伴情緒了。就是說不知道自己生病,又怎麼主動去治療呢?只有等到嚴重得無以堅持了,依靠家人幫他治療。歷代不少著名的心理學家都曾是出現過相關心理困擾的,經過自身努力與專業督導相結合,最終完成了心理助人的宏願。

沒有經歷過黑暗的人,又如何幫助你走出那個黑暗的狀態呢?因此,心理學的理論學得再好,流派懂得再多,沒有一定的閱歷,沒有一定的實踐,他便永遠只是站在岸上教別人游泳的所謂“專家”。

希望以上分享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心理諮詢師雪融化


很多人在開始學習之前總是覺得心理學有那麼點玄乎,對心理學更多的是好奇,初學者感覺自己有了一身本領,總想逮著一個人就用[呲牙]。學習以後就會感受到心理學的深不可測,覺得需要學習很長很長的時間,學無止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