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個帝王是誰?

hey小煤球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大多數皇帝都對中國歷史的進程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等,如若硬要推舉三位,小生講史下面來說一說最偉大的三位皇帝。

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功績,他廢分封、行郡縣,置三公九卿制,修靈渠,修長城,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完成了統一華夏的事業,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中國統一的管理標準模式,從而創制一套比較完整而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真是大手筆!

第二位:爭議最大的皇帝——隋煬帝

他(1)開鑿名垂青史的偉大事業——大運河;

(2)進擊林邑(越南)開疆拓土;

(3)開拓臺灣,加強臺灣與大陸的聯繫;

(4)征服吐谷渾,擴大疆域;

(5)三徵高句麗,經略東北;

(6)營建東都洛陽,強化政府控制力;

(7)完善科舉制,意義非凡。

總之,隋煬帝在位僅僅13年,就做了很多偉大事業,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但也是這樣,13年一下子取得如此功績的背後是橫徵暴斂的代價,所以,隋煬帝一直都備受爭議。

第三位: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軍事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國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

政治上:他吸取隋亡教訓,虛心納諫、勤用賢才、發展科舉、改革三省六部制。

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

軍事上:在西域設管理的最高行政、軍事機構。

思想上:發展科舉,注重人才培養。

民族關係:積極和親,文成公主進藏,促進名民族關係的友好發展。

由此,出現了中國少有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鼎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生講史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有作為的皇帝不少,比如毛主席評價過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錯。

題主既然只讓選三個,的確不好選。我相信,這道問答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回答,各有道理,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站在什麼高度,以哪一種方法,以什麼人的態度來選了。

我個人認為,看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評價一個王朝的統治者的功過是非,必須站在歷史發展進程上做出公允的評價,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出於某種個人喜好,或者事先預設好一個自己以為正確的標準。評價這些過往的君主,無非是隻能從他的個人能力、在世政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幾個方面來判斷。

另外,我個人觀點,一個帝王的品質,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如果品質不好,讓他做出對國家、對民族、對老百姓有益的事,這種可能性不會大。即使有可能,也是無意之中的事,不是有意的。

因此,評價一個皇帝,不能事先以自己的愛憎設定人物,然後故意抬高或貶低。

在這一點上,我倒是基本同意西方人的觀點。有道是“旁觀者清”。因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誰好誰壞,和西方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讓沒有任何關係的外人評說起來,或許倒更容易客觀、公正。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只有兩個皇帝可以稱之為“偉大”,第一個是隋文帝楊堅,第二個是秦始皇嬴政。其他皇帝在西方人眼裡,似乎都不合格。那麼,既然題主讓選三個,我就再加上一個——明太祖朱元璋。下面就分別說一下這三個封建帝王的簡單情況和他們的政績,以及他們對於後來歷史的影響。

一,隋文帝楊堅

說起隋文帝楊堅,好多中國人不太清楚他。這是因為隋王朝壽命很短,只有4代,38年,就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其實,這四個皇帝裡,只有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兩個皇帝是有效的,另外兩個皇帝楊侑、楊侗屬於短命傀儡,大可以忽略不提。

但歷史絕不能僅僅以執政長短來論功過是非。

楊堅,弘農華陰(現陝西)人。隋朝開國皇帝, 北周隨國公楊忠的兒子,他本人一直自稱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十四世孫。

西魏、北周時期,先後擔任過京兆郡功曹、小宮伯、隨州刺史(襲封隨國公)、上柱國、大司馬、左丞相等職。大定元年(581年),接受北周靜帝禪讓,即位為帝,改元開皇。

他是隨國公,為什麼建立的王朝叫隋朝呢?他認為“隨”字不太好,有“隨之而去”、“隨波逐流”的意思,因此把“隨”字改為“隋”。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修訂刑律和制度,使這些政治制度更適合於南北統一的國家。實行三省六部制、州縣兩級行政體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平定南陳,統一南北。

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700餘萬戶,史稱開皇之治。

(一)政治方面

隋統一後,楊堅非常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的道理 ,因此他一方面躬行儉樸 ,一方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

1,楊堅一直提倡生活節儉,並帶頭執行。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使老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有利於各項政策、措施的推行。

2,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取士。

3,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汙吏二百餘人,裁汰了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 ,制定隋律,簡要刑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使社會風氣一片清明,大量人才得以湧現,老百姓安居樂業。

(二)經濟方面

1,沿襲均田制。沿襲北魏時的均田制,頒佈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

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2,推行輸籍法(即人口普查)。楊堅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八百二十萬,都沒有達到楊堅在位後期的人口數)。

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人,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的積弊。

3,廣積粱。為了防止災荒年,楊堅下旨責令各地囤積糧食,因此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以備救濟之需。給後來唐朝初年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幾十年的儲備糧。

4,興修水利。楊堅緻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5,輕徭薄賦。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了人民負擔,促進了國家農業生產,穩定了經濟發展。

(三)學術文化方面。楊堅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鑑於前代長期戰亂,官書散佚的現狀,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得到三萬餘部、捲圖書。

(四)選拔人才方面

為廣置人才,楊堅下旨廢除了以身份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科舉制度)的方式選拔官員,促進了教育、文學、吏治的發展、進步。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特別是科舉制度,成為後世一直沿用的選拔人才方式,到民國建立以後才被廢止。

(五)軍事方面,鑑於南北朝晚期,突厥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因此,隋立國以後,楊堅一邊派兵以攻擊、大兵壓境的方式威逼,一邊又採用離間分化的策略,促使強大的突厥分為東、西兩部,並使他們彼此交戰不休,隋王朝則得以消除了北部之憂。

(六)民族政策方面

楊堅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軍事防禦為主、政治招撫為輔的兩手政策,有效地處理、緩和了民族矛盾。楊堅因此被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尊稱為“聖人可汗”。

(七)精簡機構,減輕人民負擔

楊堅一繼位,就廢除了北周六官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為三省六部制、州縣兩級行政體制,減少了政府開支的三分之二,既大大減輕了人民負擔,也鞏固了中央集權。並在後來多次減稅,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穩定了經濟發展。

(八)統一幣制、度量衡

隋文帝鑑於前朝幣制的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止使用古錢和雜錢。五銖錢“所在流佈,百姓便之” ,使貨幣得到統一。後又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採冀州刺史趙煚所定的“銅鬥鐵尺” ,頒行全國,度量衡也統一起來了。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該時期也是隋朝的鼎盛時期。

隋文帝時的三省六部制,一直為後來的封建制度沿用,也被西方許多國家參照執行。據說西方的議會制度,就是隋文帝三省六部制的變版。因此,西方許多政治家非常推崇隋文帝楊堅。

楊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謀略家。由於他認為自己得到的天下和別人比起來太容易,因此一生節儉,治國理政時不敢有一絲懈怠。

楊堅被人詬病的一個地方是篡奪了外甥的江山。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在位晚期,猜忌殺害功臣,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仁壽四年(604年)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二,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13歲時即王位。 公元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法家李斯、王翦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掃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

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的主要貢獻有:

一,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二,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三,統一文字,達到書同文,車同軌。

四,統一度量衡。

五,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六,修築水利工程。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秦始皇的錯誤是,晚年試圖夢想長生,到處求仙,找不死藥。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至於有人說“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最大罪行,實在經不起推敲,不提也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享年49歲。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後代譽為“千古一帝” 。

三,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小字重八, 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 明朝開國皇帝。明朝初期建都南京,後又改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朱元璋幼時貧窮,5歲就開始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17歲出家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名應天。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隨後又平定了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稅負,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關係上確立“不徵之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歷史貢獻:

一,朱元璋鼓勵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

二,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三,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

四,由於他是窮苦人出身,對富人有一種天然的仇視。徒富民,抑豪強;

五,解放奴婢;

六,減免稅賦,嚴懲貪官;

七,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

朱元璋出身窮苦,他深知農民生活的艱辛,以及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因此,在他即位後,常常感慨老百姓生活艱難,經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並撥款給以救濟。並且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減租免稅。

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採取的各種措施的推動下,明朝初期農民生產熱忱非常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很快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了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對於朱元璋,歷來褒貶不一。但作為開國皇帝,他勤於政事,生活節儉,不失為一個明君。他自己生活簡樸,因而也容不得官員們生活腐化墮落。因此,他也揹負著一個千古罵名——“朱扒皮”。其起因就是他在懲治貪官時,竟會扒掉人皮,塞進稻草後公開示眾。據有人考證,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官員被凌遲、腰斬、閹割、挑筋,甚至在朝堂上當場鞭撻、廷杖而死的很多。他在位31年,被殺的官員竟超過15萬,平均每年殺掉近5000人。因此,朱元璋被稱為歷史上最狠的反貪皇帝。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空穴來風。朋友們如果有機會、有興趣的話,可以慢慢研究一下朱元璋。我個人認為,儘管朱元璋在做法上看似有些狠毒,但是,比起那些貪官汙吏對於老百姓的狠毒來,朱元璋做的並不過分,也沒有錯。

有意思的是,在對待朱元璋的態度上,貶低朱元璋的人,大多數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對於朱元璋對貪官的狠毒,老百姓從來不認為是錯的,而且都給他拍手叫好。——這就看你站在什麼人的立場上了。

當然,《明史》是後世滿清王朝寫的,對於朱元璋的所謂種種“惡行”,殺了多少人,以及錦衣衛怎麼施行特務統治等,其中究竟有多少水分,這就無從探究了。

另外,還有史學家認為,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是對華夏民族的極大貢獻。如果沒有明王朝,大漢民族很可能為後來的歷史邊緣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由於忙於政事、積勞成疾而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我個人認為,隋文帝楊堅、秦始皇嬴政、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最偉大的三個皇帝。假如題主讓我選四個,那我就再加一個成吉思汗。儘管他是一個少數民族代表人物,畢竟也是在我們歷史中出現的一個偉大人物。假如讓我選五個,那就再加一個宋太祖趙匡胤。

至於其他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劉徹、康熙皇帝玄燁等------他們被史家異口同聲交口稱讚,什麼文治武功、什麼勵精圖治,什麼兼聽兼信、什麼善於納諫------什麼好聽說什麼,滿身的光鮮靚麗,滿身的完美無缺。光鮮亮麗得讓人疑竇叢生,完美無缺得讓人懷疑人生。似乎這些人比我們現代有些偉人都高明。反倒讓我覺得他們太不真實,有一種某些人合起夥來造假作偽、欺騙愚弄老百姓的痕跡。

因此,我寧可相信隋文帝、秦始皇、明太祖這三個作為和缺點同樣鮮明,爭議也最多的皇帝是真的偉大、傑出。


止水如心


我是沁園春:願就“你心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 三個帝王是誰?”淺談點個人看法: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上下幾千年,湧現出來的帝王確實不少,要在這歷史長河中,準確選擇三個最偉大的帝王,也的確不是易事,在選擇過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會出現不同的選擇,不管怎樣,我通過對比,分析,研究,我認為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等三位,為偉大的帝王,為什麼要選他們為偉大的帝王,我今只談功,不談過。現就他們的歷史功績談點看法:

一:秦始皇贏政(前259年一前210年)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採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用作天子之專政,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厲行中央集權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無權世襲,一切聽命於皇帝。實行於嚴刑峻法,頒行於全國。軍事上修築長城,𨒂萬餘里,以防外侵。経濟上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鬥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定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合法。俢建馳道,溝通水路。統一文字,通行全國,亦在秦朝流行於今。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北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二: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為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門第,民族,兼收並用。因此,貞觀一朝,人才濟濟,朝臣進諫成風,唐太宗發揮了臣僚的作用,減少了政策失誤,鑑於隋朝的滅亡,對制度有所革新,使之進一步完善。經濟上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俢水利,促進了農業發展。戒奢從簡,力倡節儉,不準修建臺榭,禁止地方官員進貢珍奇寶物。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發展,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失遺,那時的政治俢明,官史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人們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平氣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概率少之又少。軍事上,公元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滅東突厥,李世民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經濟上,李世民重視農業發展,使農民可安全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可謂是,太平盛世,歌舞昇平,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唐朝疆域遼闊,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黃金走廊灬等。

三: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名鐵木真,蒙古族的傑出首領和軍事家。十二世未十三世初,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1206年被推為大汗,號稱:成吉思汘,建立了統一的蒙古汗國。同時制定了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創制並使用文字,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即位後,展開大規模的軍事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橫跨歐亞的窩闊臺,察合臺,欽察、伊兒四大汗國,打通了亞洲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特別是把我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朮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方社會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在西征的同時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成吉思汗又揮師南下,不斷鞏固和開拓祖國的疆土,為元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之:以上就是我認為“你心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帝王是誰?的膚淺看法。若要是拋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帝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