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韓信和張良跑哪裡去了?

肆草堂主人


彭城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摔三萬軍隊打的劉邦60萬大軍丟盔卸甲,劉邦差點就被抓住。

第一,彭城之戰,張良是跟隨漢王在一起的。還有有名的謀士陳平,和兩大猛將周勃曹參。

第二,漢王劉邦盲目自信,輕視項羽。劉邦之前的勢力一直單薄,在韓信的配合下擊敗魏王、殷王,又得到彭越、陳餘等人的響應,形成反楚聯盟,才集合起這五六十萬大軍。一直過苦日子的人,一旦翻身,富裕了那就沒個輕重,自視過高,開始盲目進攻。

第二,這五六十萬大軍是臨時組織起來的,戰鬥力雖不至於烏合之眾,但絕不是什麼虎狼之師。

第三,劉邦剛開始看不起韓信,很得意張良。認為韓信出身卑微,孤傲自負,最多算一隻猛犬。就把韓信留在後方。而張良卻委以重任,認為張良在,絕對可以取勝。殊不知,張良是謀士,出謀劃策,說低俗一點就是出陰招的。和帶兵打仗是兩碼事。韓信曾給漢王寫過信,大體意思是項羽還在強盛之時,建議策反九江王英布,這樣就相當於剪掉了項羽的羽毛。斷其糧草,項羽孤軍無援。劉邦當時候恨不得頭朝天走路,哪聽你韓信叨叨。

第三,“王不過霸”不是隨便說說的。羽之勇,千古無二。個人戰鬥力那就不用說了,驍勇善戰,力拔山兮,軍事才能也不可多得。




生活的家長裡短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諸侯率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今徐州),本以為是勢在必得,可誰料到56萬大軍被項羽率領的3萬騎兵打的落花流水,主力被殲。

背景

滅秦後,項羽沒有履約(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封到偏遠荒涼的蜀地做漢王,還將關中一分為三,分給秦降將以制約劉邦。劉邦心中不平。

張良打算回去找韓王成,他建議劉邦燒燬全部棧道,以迷惑項羽,同時避免敵襲。韓信此時離開項羽來到劉邦這裡,起先不受重視,跑了,被蕭何追了回來,劉邦聽從蕭何之言拜韓信為大將。

經過數月修整,劉邦依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了三秦之地。項羽聽說後,大怒,要出兵收拾劉邦。張良也沒閒著,給項羽寫信矇蔽他,說劉邦只是要完成舊時約定,不會再向前;同時告訴項羽齊王田榮謀叛要滅楚,以轉移項羽注意力。項羽中計,放鬆了對劉邦的防範而引兵進攻齊國。

由於項羽把韓王成殺了,張良只好再回去找劉邦。《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從此,張良伴隨劉邦左右,出謀劃策,彭城之戰張良也在。

彭城之戰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集合了56萬大軍,一起攻打楚國,四月進入彭城。

此時項羽還未結束對齊國的戰爭,見老巢失守,於是留下諸將繼續攻打齊國,自己引精銳騎兵3萬急速南下回擊。項羽夜間抵達,利用佛曉進攻漢軍,僅半日便大破漢軍,斬殺無數,劉邦敗走,艱難逃脫,諸侯叛漢降楚。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而在《漢書》中寫的是“信復發兵與漢王會滎陽”,一個“收兵”一個“發兵”差別還是很大的。彭城之戰沒有提到韓信,他是否和劉邦在一起,這裡還有爭論。


百川流


彭城之戰,韓信和張良剛剛出遠門。大戰就爆發,因為戰爭時間太短,兩位大神以趕不快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