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嚴查的三大案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三大案呢?

紅紅火火講歷史


明末三大案:是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1.梃擊案:事發時間明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瘋漢張差闖入太子宮,持棍亂打太子朱常洛,驚動朝廷。最終張差以死而告終,梃擊疑案糊塗了結。

2.紅丸案: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常洛即位,為泰昌元年,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後,本已虛弱的身體,決計服用紅丸。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一丸,於次日凌晨即亡。此藥為紅色,稱“紅丸”案。

3.移宮案:朱常洛登基後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不到一個月後,朱常洛死於紅丸案。李氏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欲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自重;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其干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宮噦鸞宮。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

三大案發生原因分析:這三件案子本質上是各方勢力為了圍繞皇權而產生的權鬥,三個案件看似各自獨立,但實際上卻是互有聯繫,甚至可以說是逐步延伸、擴散的。

在中國曆代皇朝的禮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長子為太子,而皇后無所出時,則以年長者為太子,明朝亦仍然依襲這套禮制。

明神宗萬曆帝在位期間,由於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於冊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結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鄭貴妃策動梃擊事件,因東窗事發使鄭貴妃勢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棄給福王為皇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萬曆帝病死後,太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史稱泰昌帝。

光宗是太子之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分別為“東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為得寵。鄭貴妃與西李暗中交結,鄭貴妃向光宗提請西李為皇后,西李提請鄭貴妃為皇太后,後因大臣反對而作罷。光宗因過度縱慾,即位五天後就得了腹瀉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果病情加劇。西李以侍奉為由入住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後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後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為紅丸案。泰昌帝繼位一個月即駕崩,這當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此案明顯是由於光宗長期憂心操勞國事和東林黨人胡亂議論干預治療並耽誤病情的結果。可東林黨偏偏說是服紅丸而死;說是惑於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說是用藥差誤。這一折騰,東林黨自然是趁機大肆清洗異己,直接把非東林的首輔方從哲搞下臺了。朝廷怕“紅丸案”引發的各派爭鬥無休無止,只好草草瞭解,但其中的疑點並未澄清,又成一樁迷案。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三個案子移宮案

明光宗朱常洛快死的時候,帝國遺留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鄭貴妃的地位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李選侍(朱常洛的寵妃)的地位問題。

鄭貴妃的地位,之所以會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萬曆臨死前,希望朱常洛封鄭貴妃為太后。因為當時忙著辦萬曆皇帝的喪事,而且大家都反對,所以一直沒有結果。李選侍的地位之所以出現問題,主要是朱常洛剛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一點名分也沒有。本來是有機會成皇后的。因為上述的原因,這倆個女人都先後賴在乾清宮不出去,總而言之,不給我們名分,我們就不退回後宮。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極殿,內宮有乾清宮,都是屬於皇帝、皇后專用的。而李選侍是想借年僅十五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鎮乾清宮,進而統馭後宮。最終,在外廷大臣的嚴詞逼迫和宮中太監王安的恐嚇之下,李選侍終於無奈的決定移宮。九月初五日,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噦鸞宮。於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李選侍以失敗而告終,熹宗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寶座。

李選侍封后的要求沒有實現,做皇太后控制朝政的願望也落了空。她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鄭貴妃得幕後主使,這個後人亦無從得知。但是其意圖很明顯,就是 要通過控制皇太子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

簡單點來說,明末三大案發生的原因,本質並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派系鬥爭。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無不牽涉其中。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明初洪武年間實際上是有四大案。稱為洪武四大案,分別是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而其中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常常被成為“胡藍之獄”。

我們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恨兩件事:官員的特權和貪汙受賄。而這四大案就是為了整治上述兩件事情的。



郭桓案和空印案,就是對涉嫌貪汙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這是為了懲治貪汙;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則是對官員欺壓百姓,作威作福的特權階層進行大規模的鎮壓,這是為了整頓吏治。

1.空印案與郭桓案都與貪汙有關。

空印案:按簡單的來說就是在空白文書上先蓋上公章,事情結束後再填上數字。而我們都知道,正常的流程應該是先核實完數字再蓋公章的。這裡面就存在著一個造假。此案殺了1000多位官員。



郭桓案:更是明目張膽的貪汙。戶部侍郎郭桓與他人合謀,一共貪汙了2400萬擔糧食。此案殺了30000多名官員。

這兩個案件,我們不敢說,沒有殺錯一個人。但我們敢說的,大部分的官員都參與了這些貪汙受賄。洪武大帝的手段雖然激烈了,但不失為一番慈悲心,這慈悲心是對老百姓的。


2.胡惟庸案與藍玉案。

這兩個案件,有很多人說朱元璋是為了誅殺功臣。嘲笑個人的看法是:一個開國皇帝的心胸是很大的。如果真的不是忍無可忍,他絕對不會採用如此極端的手段。

胡惟庸當時的宰相,甚至準備陰謀暗殺朱元璋。藍玉當時的統軍大帥,雖然私自帶兵襲擊大明關隘。

這兩人的做法都是謀反。如果他們只是單純的徇私枉法。可能株連的範圍不會那麼大。最終他們選擇了最大逆不道的謀反。

這兩個案件誅殺的官員成千上萬。依然不否認有很多是被冤殺的。但通過這兩件事情,大明初期的吏治極為清明。這在整個封建王朝中也是極為不多見的。還是那句話,洪武大帝的手段雖然太激烈,但不失為一番慈悲心,這慈悲心是對老百姓的。


西門不帶刀


說其是三案不如說是明末後宮亂政大案的系列篇。因為它們都是一個脈絡下來的,只不過是中間的三個高潮節點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下:首先來了解下三個案件的內容是什麼,然後我們再一起針對案件展開討論。

一,明末三案的基本內容。

(一)梃擊案。

梃擊案的發生是由萬曆皇帝立太子引起的。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傳位方式為“立長為安”,時因皇后無子,皇長子為宮女所生的朱常洛,文武大臣也都支持立朱常洛為太子。可是萬曆皇帝傾向於自己的寵妃鄭貴妃之子,也就是皇三子朱常洵,鄭貴妃也是竭力吹枕邊風,萬曆皇帝也是搖擺不定。最終迫於大臣和皇太后等的壓力,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鄭貴妃氣不過,遂命手下太監找了個叫張差的人,灌醉後讓他帶著木棍進入後宮把太子朱常洛給打了。事發以後,除鄭貴妃外,其餘參與者均被處死。這個事件的發生繼而引發了後面兩個大案件,其國本之爭也逐漸演變為皇家和一些臣黨勢力的較量。

(二)紅丸案。

紅丸案發生於泰昌元年,泰昌帝朱常洛病重(一說受朝政所累,一說是鄭貴妃獻予美人蠱惑皇帝,使其縱慾過度身心疲憊而病發),朱常洛病急亂投醫,在太醫用藥無果的情況下,召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仙丹妙藥——紅丸。(明朝自嘉靖時始崇尚道教和方士,由其相信丹藥的力量。)泰昌帝服後於當晚死去。當時大部分人懷疑鄭貴妃是下毒的元兇,隨後立即展開了調查。據資料顯示:因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矣。一代帝王繼位整整一個月便結束了生命,也結束了統治生涯。

(三)移宮案

朱常洛在世時,讓寵妃李選侍入住乾清宮照顧長子朱由校。朱常洛死後,朱由校即了位。李選侍沒有離開,想繼續留在乾清宮。這次的目地不是單純的照顧朱由校了,而是想利用朱由校從而把持朝政(其目地意義上有點像唐朝的武則天)。這次據說還是離不開鄭貴妃的唆使,最終目地應該是垂簾聽政,晉級皇后和皇太后。

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不光是國本之爭了,也是朝廷黨派各勢力的爭鬥(內閣、東林黨、宦官等)。最終朱由校站在了大臣的一邊,下旨令李選侍搬離乾清宮。李選侍後宮一派沒能抵擋朝廷眾臣的抗議從乾清宮搬出去了。這個大案避免了明末後宮的篡政。

二,明末三案之影響和深思。

明朝的沒落是有原因的,或者說明末三大案的發生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其朝政的不穩先是腐敗造成的,在弘治時期就已見端倪(即明中期以後),先是鹽政的敗壞,後是鞏固國防的主要軍事力量崩潰(衛所廢馳)。後期以來又是黨爭嚴重,主要是東林黨、宦官、內閣互相權力爭鬥,使國體遍佈瘡痍,皇權旁落。皇帝仿若傀儡,皇權似玩物於他們手中。我認為,明末三案就是明朝腐敗、黨爭和宦官專權弊病的擴大化,至此,明朝的滅亡已經不遠了。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斧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