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後韭?一個刷屏廣告背後的套路

浪潮洶湧而來,風向卻極速湧向兩個極端:一端認為是宣揚小資生活方式脫離實際,一端認為是討好官方主流和納投名狀。

總之,圈內圈外似乎兩端都不討好!

一夜之間,“後浪”從朋友圈“不轉不是中年人”的刷屏級雞湯,到被群嘲為時代的彩虹屁,再到“後韭”們自嘲:“請前浪們降點房租,後浪快要乾了”。

這潮來的洶湧,去得跌宕。


不管怎樣,作為一條品牌宣傳片,從廣告傳播角度,我認為它浪成功了:破圈刷屏、有爭議有話題、“後浪”成為社會熱點詞。甚至由此衍生出許多段子,比如“非浪”、“後韭”。調侃也好、群嘲也罷,無不成為二次傳播的助力。

一波分裂的浪潮總好過激不起半點水花,畢竟甲方爸爸的錢砸得也很肉痛!都不容易啊~

當然,作為一個廣告人,相比於內容戰隊,我更感興趣的是其背後的營銷邏輯。

一個刷屏級的廣告很難複製,但也絕非偶然。背後是一系列精心策劃,以及真金白銀的助燃。那麼,能被引爆的刷屏級廣告究竟有哪些關鍵因素和套路,我們不妨來拆解一下:

1、 天時:首先選一個好時機很重要,儘可能獲取最大關注與流量。比如同樣刷屏的快手廣

告《可愛中國》選在春節營銷,馬蜂窩、知乎、Boss直聘搶破頭在2019世界盃搏出位,(想回味一下被馬蜂窩嗡嗡嗡支配的恐懼,請點擊)。在當今這個注意力極度分散和稀缺的時代,留給品牌的超級流量錯過就是犯罪啊!

也許有人要問,跟春節與世界盃相比,後浪選的五四青年節太寒磣拿不出手了吧?確實,在以往五四幾乎是一個被品牌方忽略的小透明,但2020卻有些不同,在這次全球疫情中,中國向世界所展現出來的大國綜合實力讓全國人民著著實實民族自豪了一把,而許許多多90後年輕一代援鄂醫護人員所展現出來的無畏與擔當,也讓老一輩重新審視“後生可畏”。這個節點其實卡得很巧妙。

2、情緒爆點:在這樣的時機與湧動的社會情緒下,後浪說“年輕一代的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其實我認為是觸碰到了一個比較深度的社會情感,能引發相當大基數的群體共情。然而最大的詬病在於,視頻裡所選取的B站up主更多宣揚的是一種略顯小資青年的生活方式與消費價值觀,展現的是成功後的果實,而忽略了萬千平凡年輕人背後的勞動價值和在現實壓力中枯燥重複的努力,“視頻裡的未來不屬於我”,“我不配做後浪” 。相比而言,快手《可愛中國》站在了一個共情者的角度,它告訴你這就是平凡生活的真相,但也欣賞你面對生活時的那種不退。可以說,在對目標人群的情緒爆點挖掘上更為精準。

2、 地利:好媒介讓傳播量級成指數級倍增。後浪在這次宣發裡一共用了3個物料視頻,對應三種傳播渠道,一個是央視版(2min),一個是何冰演講為主的網絡純享版(4min),一個是UP主素材混剪版。

3、

傳播節奏是:

B站先聯合新京報、環球時報、光明日報等主流新聞媒體在微博上用混剪版預熱;接著5月3日在央視CCTV《新聞聯播》前播了兩分鐘時間;之後投放朋友圈信息流廣告混剪版,B站內同步投放UP主素材混剪版。最後,5月4日,在朋友圈信息流廣告中再次投放網絡純享版。

可以說這次最大的助燃來自央視等官媒,CCTV央視開光加持,滿滿都是金錢的味道。說到這裡,我不禁要囉嗦一句,很多品牌方動不動就想小預算搞大事情,以小博大,是非常不理智的。有多少錢辦多大事。要務實!要務實!要務實!(重要的話說三遍)

4、人和:B站經過多年努力沉澱打下的堅實基礎和積累的忠實用戶,以及近兩年愈發上升的勢頭。在廣告片一開始投放,B站用戶“小破站出息了”首先引發圈內傳播。如果是一個豪不知名的小品牌,傳播勢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當然,營銷數據上的成功不代表品牌的成功。我認為內容上的爭議點為品牌帶來的反思是:B站是否真正觸達到了其目標客戶?在品牌發展的現階段,如為打開品牌知名度而有損核心用戶的好感度是否值得?B站是否在偏離他原有的定位,會不會越來越失去原本的競爭優勢與特色?

為了出圈而出圈,或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當然,我們還可以持續關注後續營銷動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