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明星扎堆的歌唱晚會,還是演說跨年更有意義

比起明星扎堆的歌唱晚會,還是演說跨年更有意義

比起明星扎堆的歌唱晚會,還是覺得演說跨年更能給人以啟迪和觸動,來盤點一下羅胖點燃的那些思想小火花吧。

  1.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既然如此,那今晚就讓我們來重做自己的計劃。
  2. 以前,變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3. 我們必須習慣,這個世界抽換掉一些我們喜歡的、熟悉的東西。成年的滋味總是很複雜,熟悉的也許只能用來懷念,依賴的也許必須要放手
  4. 做事的人無所謂悲觀還是樂觀,我們只關心如何把事做好。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5. 行動策略從隨大流(大趨勢)變成要把握小趨勢。
    推動變化的是來自隔壁的力量,人類在這樣的變化面前,實際上就是無法做到精準預測。過去是大河模型,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判斷的方向對,搭上的船對,順流而下就行。小趨勢因為它小,所以很難察覺;它不發生在我熟悉的領域裡,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才滾動到我面前,所以很難預測它。小趨勢並不是大趨勢的小時候,它本身也未必能長成一個大趨勢,它的威力是能啟動連鎖反應。
  6. 小趨勢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在小趨勢的邏輯裡,壞消息是每一班車停靠的時間都很短,而且看起來都像末班車。好消息是真的沒有末班車,車是一會兒一趟,越來越密。想借小趨勢的人沒有一勞永逸的想法,只是隨時在做準備,把自己感知能力磨得銳利無比,隨時等待、捕捉那個小趨勢的信號的傳來。凡我趕不上的,我就做好準備,到未來等它。
  7. 所有趨勢都起源於事實,想抓住小趨勢,那就得能認清事實。不抽象,我們就無法深入思考;不還原,我們就看不到本來面目。還原
    能力才是我們做事的人逼近事實真相、把握小趨勢最稀缺的能力。
  8. 上半場的修行,更多是抽象和簡化;下半場的修行,就得加上還原和豐富。修行的具體方法就是多元思維模型,讓很多種認識世界的模型在自己的腦子裡並存。“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9. 我能感知“非共識”嗎?這是對什麼是創新的一個解釋。從被排斥到被承認,從脫離共識到再造共識。整個過程,才叫非共識。穿破當下共識難,承擔當下共識的壓力更難。所以我們必須要回到創新的現場,才能觀察創新。才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艱難,和突破之後的震撼。每一項創新,在它誕生的那一瞬間,都好像是突然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了長夜。
  10. 非共識怎麼達成呢?非共識從來不反對什麼,它只是把被忽略的東西呈現出來而已。非共識,來源於更深處的共識。很多人看到創新者都會問:你乾的是什麼事,你瘋了嗎?創新者心裡其實在說:你瞎了嗎?世界上有很多創新,不是往前,不是走向從來沒人去過的陌生地帶,而恰恰是往回走。達成非共識的過程是一個“回到母體,強化母體”的過程。
    簡單的說,所謂的創新,就是要回到一個古老的事物,但是用全新的手段把它再做一遍。所謂的非共識,就是你初看不認識,但是後來你知道,原來是老相識。我們能創新嗎?能,只要你有本事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其實創新一直都存在一個穩定的路徑:“若不進入傳統,則無法添加新物”。
  11. 核心一句話:決定我們這一代人個體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更是那種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主動發現的小趨勢。
  12. 我的時間夠用嗎?所謂信息過載,原因只有一個,你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太低。在那麼長的時光裡,我們做選擇的標準,也許就不是眼下的利弊了,而是要疊加進一個時間的因素。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堅守,因為人生太長了。所有會被時間過濾的,該翻篇就翻篇,因為人生太長了。
  13. 想抓住小趨勢,我們的力量從哪裡來?來自於信任,它是一種人對人非常直接的感知和判斷,勝過千萬條數據。
    人和人的感知一旦疊加,會形成一股漩渦般強大的力量,不斷地捲入更多的人、更多的外部資源,推動一個東西飛速旋轉,我稱它為“信用飛輪”這個世界絕不會只變成機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碼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很多場景下,完全呈現為一個人推動人的世界。
  14. 如何成為時間的朋友:只要你能足夠強大,跳出時間設置的陷阱,而且持續、長期地守住目標,你就能成為時間的朋友。這種行為模式,叫作“長期主義”。小趨勢的信號即使再微弱,只要一旦被識別出來,長期主義就能把它放大。
  15. 三個字:小趨勢。小趨勢是什麼?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小趨勢沒法跟,也不用跟。只需要我們隨時感知它,然後激發那些你早已準備好的力量。
  16. 怎麼準備呢?有這幾個方向:

抓住小趨勢,首先總得了解事實真相;

抓住小趨勢,你要能掙脫觀念枷鎖;

抓住小趨勢,你得重新定位生命的座標;

抓住小趨勢,你得學會從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抓住小趨勢,你還得有一套長期主義的人生算法。

“所有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後。”

那麼,2019怎麼辦呢?就像作家阿爾貝·加繆說的:“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