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原標題: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搜狐娛樂專稿 (三丁/文)在柏林電影節拿到影帝和影后兩座獎盃,讓電影《地久天長》有了極大的關注度。

大家好奇,王景春和詠梅影帝和影后級別的表演到底會有多麼觸動人心?此外,從現實的流量出發,不管是王源的粉絲,還是好奇的吃瓜群眾,也會想品評一下,王源在一眾演技派前輩中,表現如何?在大導演的調教下,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以及,第一波影評裡,最突出的評價是,看哭了,哭的程度不止是“流淚”,還有“集體哭暈”、“從頭哭到尾”。以至於王小帥在國內點映時,反覆強調“不是哭片”。那麼,這部影片會有多感人,多好哭?

還有一個挑戰在於,《地久天長》的時長是3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觀眾熬得住嗎?

這些,大約概括了很多人看片之前的期待,以下,我們來一一分解。

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1、影帝與影后

王景春和詠梅的表演,是一種超越劇本層面的好。

他們演一對夫妻,自然到猶如真實生活在身邊的普通人。這種“普通”的表演質感,弱化了劇本里過於戲劇化,甚至有些國產狗血劇走向的情節設置,而讓人將關注投之於人物的命運感上。

《地久天長》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樸素地講,說的是人活著的故事,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下,命運讓兩個家庭的人生交織在一起,這其中的人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

王景春有兩場戲非常出彩。片中兒子星星溺水,他趕到現場,打橫抱起孩子一路往前跑,一對八字眉耷拉著,臉蒼白著,只有沉默和喘息。幾乎是相對應的,在送走了兒子之後,他在後來又發現了詠梅飾演的妻子王麗雲自殺,又是打橫抱起,一路朝著醫院衝刺,伴以沉默和喘息。被如此大的悲所籠罩,王景春的表演裡卻鮮見聲嘶力竭,還未反應過來的麻木與沉默,更讓人對劉耀軍的命運痛心。

作為母親,王麗雲命運裡所經受的悲痛是大過劉耀軍的,但她幾乎沒怎麼哭過。詠梅對這個人物的處理是讓她忍之又忍,雖然她一直在劉耀軍身邊,卻讓人覺得像“隱形”,弱化了個人存在感。

王麗雲因墮胎喪失生育能力的時候,手術醒來,只問了一句丈夫:“發生什麼了?”得到的回答是:“手術出了點小問題。”轉頭又和讓她墮胎的李海燕一起去迪廳,聽李海燕稀鬆平常談論起拿掉孩子的事,王麗雲如常應答聊天。後來兒子星星溺水去世,王麗雲隱約知道是李海燕兒子浩浩的問題,當李海燕來探望,王麗雲流了一滴淚就收住了。這已經是詠梅情緒最外露的一條哭戲了。到後來,王麗雲得知劉耀軍出軌,她直接挑了明,要是離婚的話,她會同意的。一邊這麼說著,手上還在切菜。

王景春和詠梅分獲影帝和影后,是彼此的默契,互相的成就。他們自然生活流的表演,撐起了整部電影,讓人去相信主人公的命運多舛。恰如他們在影片幾乎結尾時,一起去給星星掃墓,兩人對人物情緒的處理,在微小的細節上見足功力。

詠梅後來在採訪中透露,這場戲他和王景春沒有排練和設計,兩人的人生閱歷到那了,知道該怎麼演。實際拍攝的時候,兩人就坐在墓前,詠梅遞給王景春一瓶水,王景春沒有接,自己拿了瓶白酒出來喝。情緒自然地從白酒裡流淌進觀眾的心裡。

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2、王源的表現

王源的角色在3個小時的片長裡,出場時間加起來不超過15分鐘。

他飾演的是王景春和詠梅在失獨之後,收養的孩子劉星。人物的設定是個叛逆的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爭吵,在學校不聽話,急迫地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卻也並不真正清楚想做什麼。

這個角色並不複雜。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王源很努力想要演好。為了更符合青春期孩子的特徵,劉星的臉上有一顆明顯的青春痘,在造型上幫助他更進入。離家出走前後,服裝從校服變成了皮衣,頭髮從順毛變成大背頭,以此來增加劉星身上的“社會”氣息。這些看得見的外在輔助,幫王源貼近了劉星,只不過痕跡明顯,反而有些刻意。

劉星的完成度,王源的表現中規中矩,至少不出戲。戲份雖然不多,但角色依然有發揮空間。劉星是溺水而死的星星的替代品,作為養子,劉星知道自己的替代品,他的叛逆有一部分來自於,他面對父母不知道自己是誰?有一層身份認同的痛苦雜陳其中。可惜的是,一方面劇本對此著墨不多,另一方面王源與這個角色所處的年代背景本身相差太遠,他所能抵達的表演層次,也僅僅是與父母吵架的“叛逆”而已。

另有一場戲是劉星要離開家出去闖蕩,回來告別,與父親劉耀軍面對而坐。與王景春對戲,對於王源來說,差距明顯,王景春的對白念出來,寥寥幾句,戲眼就被帶走了。不過,王源此後走到門口,跪地叩首,抓住了當下的角色情緒。

放在同輩流量小生的表演裡來比較,王源最大的優點在於比較自然不做作,臺詞功底也不錯,不會開口就讓人出戏,基本功做足了,表演水平可以慢慢磨練。

談談《地久天長》,王源的演技,是未來可期的嗎?


3、說說問題

最後,回到開頭說的,《地久天長》好哭嗎?難熬嗎?

當然,其中的情感會觸動到一批人。《地久天長》講的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影片的年代背景包括了幾個大的時間節點,包括1977/1978年知青返鄉、計劃生育、跳舞被認為是聚眾淫亂的嚴打、90年代下崗潮。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會很容易從中找到情感的聯結與共鳴。

但影片的硬傷也很明顯。不管是出於審查的原因,還是創作者自主的選擇,《地久天長》對於時代的書寫太過潦草,如隔靴搔癢。3個小時的鋪排,選取了跨越30年的時代背景,在個體命運的悲劇裡,沒有反思與批判,落點放在了一切都好的大團圓裡。

不可否認,影片的表演是出色的,人物卻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劉耀軍和王麗雲都太“好”了,不管攤上多大的事,都沒有陰暗面。星星溺水去世,他們沒有怪李海燕一家,劉耀軍甚至還叮囑不要在浩浩面前提,對他人、對時代的“憤怒”似乎在主人公這裡是不存在的。

敘事技巧上,王小帥玩了一個穿插敘事的手法,打亂了時間順序。但當你把情節捋順來看,故事進展的“電視劇感”暴露出來。王麗雲因為李海燕的要求,打掉孩子後喪失了生育能力,星星又因李海燕兒子浩浩的過失,溺水身亡,緊接著王麗雲與劉耀軍雙雙下崗。到福建生活了一段時間,王麗雲發現劉耀軍出軌了李海燕的妹妹茉莉,後來兩人和好。多年後,李海燕發現自己得了絕症,聯繫王麗雲和劉耀軍,兩家人和解。像不像長篇國產連續劇?

更多地說問題,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地久天長》拿了獎,難免會讓人對影片所抵達的深度有更高的期待,對它的評價維度也會高一些。

失去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失獨”的命運,是誰的錯?活下來的人,要怎麼生活?影片的後一個小時,王小帥似乎也在尋找一個落點,情節線與節奏感與前半部分比起來,顯得越來越吃力,哪怕落在劉耀軍和王麗雲一起去給星星掃墓,情緒上也還算是可以連貫,至少兩人將隱忍與自我消解貫穿了一生。

沒想到的是,最後的落點放在了和解上,這種中國式大團圓結局,從李海燕到浩浩,從臨終求原諒到痛哭懺悔,都太戲劇化且不可理解了。劉耀軍和王麗雲“隱忍”的系統在此崩塌,如果說此前他們的失語還能用內心深處的自我折磨來解釋,那麼在和解這個環節裡,這種解釋也全面崩塌了。

失去孩子,是哭一場或者說我一生備受折磨,創傷者就得原諒的嗎?死亡,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啊,而且劉耀軍失去的是3個孩子,王麗雲則一生都無法再有孩子了。這種痛苦的折磨感,以及命運的悲劇感,最後都被“原諒”破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