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畫家而言,頭銜真的很重要嗎?作為藝術愛好者,你怎麼看?

影影圈圈


 近日看了某全國性美術報的畫家專版,畫家的簡介震撼了我,那頭銜了得:什麼全國性藝術協會理事、省級藝術協會負責人等等。而細細賞析其作品,給我的震撼那就更大了:線條之軟弱,敷色之粗俗,構圖之鬆散,實在是與他那嚇人的頭銜不相符合。我由此感嘆:頭銜真有那麼重要嗎?

是啊!涉及到所謂的社會地位和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一旦和經濟利益掛鉤,那自然是極為重要的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交易額佔全球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瓷器、玉器、書畫以及紅木傢俱等成為投資重點,尤其是書畫,高價位的書畫藝術品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興衰的風向標。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和如此誘人的利潤,收藏家和書畫家均趨之若鶩。而部分從業者追名逐利的非理性化運作,致使在某種程度上,頭銜經常取代書畫藝術品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成為衡量書畫藝術品價值並由此確定其市場價格的主要標準(在許多書畫交易市場上,價格基本上是根據書畫家的頭銜來確定的)。於是,收藏家購買書畫藝術品就直奔那頭銜顯赫的畫家的作品,而書畫家則把更多精力放在追求頭銜上:想方設法進協會、弄職務,給自己及其作品戴上耀眼的光環等等。

  前些年,書畫藝術領域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某省書法家協會在換屆時,竟然選出了16名常務副主席與18名副主席,成為一個大笑話,輿論指責為“官帽子滿天飛”。據說有些煤老闆不惜重金爭當書畫協會的主席、副主席、會長和副會長等,因為此類職務賺錢比辦企業來得更快。某省書法家協會對外公佈的作品潤格表,竟然將會員分為省書協會員和理事、省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省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等5個等級,並給出不同的官方價格,如普通會員的價格是每平方尺300元至500元,而主席則飆升為每平方尺2000元至3000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書畫藝術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格,不僅僅是用作者的頭銜來衡量的,更需要考量書畫家的人品修養、學術造詣、師承流派、創作技法,尤其是作品本身所蘊含的藝術性。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社會地位和藝術成就的頭銜,固然是社會對有藝術成就的書畫家的肯定,如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李可染等畫家,以及擔任過北京畫院名譽院長的齊白石,誰也不會否認他們的藝術成就!但是,將頭銜視作衡量書畫家藝術造詣的唯一標準、成為書畫家藝術追求的唯一目標,甚至不惜利用各種關係、不擇手段地獲取頭銜,以至於荒廢自己的藝術創作,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中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既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又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此數言,可謂振聾發聵,想必一定能喚醒那些痴迷於追逐頭銜的書畫家們!

  從長遠看,歷史是公正的,它會給每一個不追慕頭銜、潛心於藝術創作的書畫家以正確的評判和合理的定位。

  五代和北宋初年的花鳥畫大家黃筌頗得當時統治者的欣賞,前蜀、後蜀及北宋的皇帝都給他極大的恩遇,並邀請他主持皇家畫院,頭銜大得不得了,在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而同一時期的另一位花鳥畫大家徐熙,一生未仕,也沒有進入宮廷畫院,“識度閒放,以高雅自任”,被稱為“江南布衣”或“江南處士”。但是,徐熙的藝術成就並沒有因為他缺少頭銜而湮滅於世間,相反,徐熙在世時就已享有與黃筌不相上下的盛譽。宋太宗看到徐熙的《石榴圖》時讚歎道:“花果之妙,吾獨知有熙矣!”並把此圖遍示皇家畫院畫師,以為創作標準。徐熙的畫風不僅為北宋皇室重視,也受到自兩宋以來的歷代鑑藏家和評論家的推崇。如果說歷代鑑藏家和評論家對黃筌還有微詞的話,那麼對徐熙則絕口讚揚,沒有一點相反的意見,足見徐熙技巧之卓越。宋代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稱“(黃)筌神而不妙,(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徐)熙無矣。”。

  我們熟悉的大畫家齊白石,20歲開始學畫,用8年時間遊歷祖國大江南北,又用8年時間苦讀詩書文章,不慕頭銜,專心於書畫藝術創作和研究,夯實基礎。57歲那年,齊白石以農民畫家的身份來到北京,這個沒有任何頭銜的畫家,以自己的藝術才華,得到了當時北京畫壇領袖陳師曾的賞識,終於,在北京成就了自己在書畫藝術上的輝煌。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認知水平、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的不斷提高,這個社會對於書畫藝術品的價值評判越來越迴歸理性。人們不再花幾十萬元去買一張經過炒作的書畫作品或者一盆蘭花。在近年的嘉德春季拍賣中,清代畫家蔣廷錫的《仿宋人設色圖冊》以2530萬元成交,超過名頭大得多的鄭板橋、金農等畫家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證。在理性的社會和成熟的藝術市場中,書畫家的頭銜會變得越來越不那麼重要了。

3 上一篇 \t下一篇 4


小德笑笑


"對於畫家而言,頭銜真的很重要嗎?

農夫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評價一個畫家(其它藝術家也如此)時,頭銜的大小及多少是次要地,主要應該看他的作品優秀與否(當然,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頭銜的大小是和其作品的優秀程度成正比的),但也不排除有些個別人採取不正當手段,雖無什麼優秀作品,卻仍獲得了較高的頭銜,有的人竟各種頭銜多達十幾個。不過對於這樣的"偽藝術家",老百姓是永遠不會承認地。相反那些真正的藝術家,即使不擔任任何職務,也沒有什麼頭銜,人民仍然會承認他,稱讚他。例如繪畫大師齊白石,一生除了畫畫,什麼職務也沒有,直到晚年1957年93歲高齡時,才擔任中國北京畫院名譽院長,六個月後便逝世了。

不單畫家,任何藝術家在其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在人民群眾心中的位置和威望,正常情況下是和頭銜的大小及多少成正比地。例如作家陳忠實,在創作出鉅著《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後,被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再如譽滿大西北的秦腔名家任哲中,郭明霞,雖然他們所在的劇團團長的名子可能人們不熟悉,但他二人的名字卻在西北五省如雷貫耳,婦孺皆知。

所以,農夫認為對於一個畫家而言,頭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看其作品優秀與否。


秦一農夫


我認為對於畫家而言頭銜重不重要關鍵要看頭銜的分量如何,而不是頭銜的多少!

頭銜的多少是對藝術家的一種認可,是對藝術家能力的肯定,但是有一部分偽藝術家藉著假頭銜在外面坑蒙拐騙,博取他人關注,實屬厚顏無恥!更有甚者無人“封號”還自封名號,正是刺瞎人眼呀!

冷軍油畫作品

我們來看一下藝術家的評判標準:“藝術家”稱號裡面,最具有含金量的是“人民藝術家”,根據資料,目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只有5位,1951年12月21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聯席會議“授給名劇《龍鬚溝》的作者舒舍予(老舍)以‘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獎狀”;1953年,在畫家齊白石90歲時,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2004年7月7日,國務院追授豫劇藝術家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2004年10月30日,“頂碗皇后”夏菊花被武漢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另外相聲演員常寶堃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並追認為革命烈士。這些都是相關部門授予的,更是實至名歸的。

董希文油畫作品

但如今,大家時不時會看到“XX藝術家”這個部、那個部、這個家、那個家、這個長、那個長?簡直是眼花繚亂,魚龍混雜呀!可算的上是稱五花八門的稱號幾乎遍地都是了。

藝術家本該以藝術創作為己任,只有好的作品展示給觀眾才算無愧於心,但是現實有時卻不盡人意,有的人只為了弄個名號頭銜不惜弄虛作假,爾虞我詐!搞各種手段,我們是不是該想一下這麼多的人為啥都愛給自己弄個頭銜名號呢?

我們經過仔細分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藝術家的作品有時跟藝術家的頭銜職稱有關係!頭銜職稱越高,作品價格就越高。如果你是無名之輩,即使作品有價值也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就好比是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的畢業證書一樣,外人只看證書,不看能力!但有時證書真的比能力重要嗎?

在物質為王的現階段下,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以後,很多人就會去選擇收藏有價值的藝術品作為投資,提升自我價值上來,所以藝術品收藏不僅僅能夠愉悅身心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升值保值的潛力,所以它已經成為中產新貴們重要的生活內容,那麼在眾多的藝術家中,如何選擇藝術作品,從哪些標準進行判斷呢?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有沒有名頭,有沒有職稱,頭銜的高低,這就作為了入門的門檻。簡而言之,學習經歷、獲獎經歷、收藏經歷都是判斷的重要標準,而這一切都體現在藝術家的頭銜職稱裡面。
  • 其實正真的藝術家就應該從作品出發,頭銜只是參考的一部分,重點還是取決於藝術作品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當人們看到作品時,不管藝術家是否美院出身,不管藝術家是否有職稱職務,不管藝術作品是否獲獎,是否有頭銜只要有藝術價值就行。

陳逸飛油畫作品

  • 我相信不同的收藏家對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和見地,也許某一件作品可以和你達到共鳴,似曾相識;也許某一件作品讓你異常興奮,就像多年未見的朋友;當某一件作品真正能夠打動你的時候,哪怕只是在心靈深處觸動了一下,你也會為作品傳遞的價值而感動,而非藝術家的頭銜,因此好作品才是王道,頭銜只是陪襯,我們不要被一堆不值一文的頭銜職稱所迷惑,還是應該擦亮眼睛去看作品實際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