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工藝價值,漲幅非常高的銀幣 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 坐洋幣

印度支那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小學課本上,也有柬埔寨少年活捉郎諾偽軍的故事,到了1980年以後,印度支那這個詞忽然聽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東南亞”。在網上交易中也看到,1920年左右的法屬印度支那貨幣100萬元左右。時代更久遠的價格更高。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俗稱坐洋,為清末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

坐洋幣又稱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亦稱安南銀元。而所謂貿易銀圓,就是一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發展殖民地貿易而發行的銀幣,坐洋幣就是其中之一。

1858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入侵安南(今越南),1884年,強迫安南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安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為了發展殖民地貿易經濟,法西蘭第二帝國於1885年開始鑄造坐洋幣,至1928年共計43年。而在中國的發行時間為1903年至1933年截止,其因中國在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后,法國船洋法幣逐漸消失,坐洋幣也隨之消失。

極具工藝價值,漲幅非常高的銀幣 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 坐洋幣

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俗稱坐洋,為清末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學名: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俗稱坐洋,為清末民初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銀幣正面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法文有“貿易銀元”和“法屬印度支那”等。坐洋,根據1952年在人民銀行內部出版的《銀元圖說》,其正式名稱應為安南銀元,亦稱“坐人”、“法光”、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但為了敘述方便下文仍採用“坐洋”的說法。法屬印度支那交易銀圓,俗稱坐洋,為清末在華流轉的外國銀圓之一。各種坐洋時斷時續發行至1937年,因為戰爭的暗影而宣告完畢。而中國在1933年實施廢兩改元后,船洋法幣逐漸一統商場,外國銀圓在中國不受注重,恰巧的是這個時分坐洋也隱姓埋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畢後,法國短暫統治印度支那,再沒有發行過銀質錢銀。綜觀坐洋歷年的發行量,以1903年至1923年間最為張狂。

極具工藝價值,漲幅非常高的銀幣 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 坐洋幣


在清末民國時期,流通市場的錢幣混亂不堪,多種外國錢幣充斥我國錢幣市場,安南銀元便是在此時進入中國人民的視野。安南銀元俗稱“坐洋幣”,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元,銀幣正面為自由女神坐像,這也是“坐洋”得名的原因,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法文有“貿易銀元”和“法屬印度支那”等。所以,坐洋的認知度沒有鷹洋、站洋、日本龍洋、本國的龍洋和我國所發行的袁大頭銀元、孫小頭銀元的認知度高,因此,坐洋銀元的收藏價值向來不被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看好,因此,關於坐洋銀元的相關介紹、資料和圖譜都比較少.

極具工藝價值,漲幅非常高的銀幣 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 坐洋幣


近年來錢幣市場火熱,錢幣市場裡漲幅最大的板塊,尤其是民清時期的古錢幣被廣大藏友收集起來,既不是風光無限的連體紀念鈔,也不是彩色金銀幣,而是長期以來一直默默無聞的傳統銀元和外國早期商貿銀元兩大板塊。收藏錢幣不僅是看錢幣的稀有度,還有看錢幣的歷史價值,工藝價值

雖然坐洋幣是真正意義上的曾經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幣,是法蘭西帝國主義在銀元貿易中實施經濟侵略的實物見證,但是由於坐洋幣當年主要是在東南亞地區發行,在中國的流通僅限於南方沿海地區。

而坐洋幣的版別有因年號、因改重、因鑄造廠等原因,形成眾多不同的版別,左洋的版別並不複雜,這不僅給收集、收藏帶來了方便,也因給研究、探討更多的啟迪。近年來在各地市場上較為多見,價值也是逐漸攀升,受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收藏。

然而來自四川省瀘州市的任老師將自家愛品 進行出手 僅售130萬 請買家做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