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攻打東吳?

梧桐樹Nether


劉備為何攻打東吳,僅為了替二弟關羽報仇?

當然不是!

那劉備為何堅持攻打東吳呢?

首先孫權派遣呂蒙襲取荊州的時間是在219年,而劉備並未立即起兵攻打東吳,而是在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一年後,也就是在公元221年,劉備先於益州稱帝,然後起兵說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而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劉備沒有答應,繼續進攻吳國。

前前後後一共兩年時間,試問一個君王真的動怒瞭如何會忍耐整整兩年時間?

史書中記載的劉備攻打東吳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但是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蜀漢群臣根本不會同意他這麼做。諸葛亮更不會同意劉備這麼做,而且膽大手黑的劉備是這樣的人嗎?

能夠在亂世取得這麼大的功績,從賣草鞋的小販到權傾天下的割據帝王,可以說劉備經歷豐富,會如此衝動?

綜合當時背景和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分析,只有一個答案:劉備是為了奪取荊州,奮力一搏。贏了最差奪回荊州這個重鎮,最好一舉擊破東吳與曹魏南北對峙,這也是諸葛亮留守蜀國的原因,隨時北上牽制曹魏。

當時情境下,蜀漢的實力是遠遠強於東吳的,曹魏的曹丕又是剛剛代漢自立,魏國內部還不穩定,還沒有完全剷除內部的敵對勢力,這時候曹丕是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所以劉備就整軍東進,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向東吳炫耀他的強勢武力,同時彰顯仁義穩固民心。

此外,攻打東吳還可以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團結在一起,反擊之後不僅可以穩固內部,還可以昭告天下,蜀漢不可欺,所以劉備整整準備了兩年。

此時的劉備年事已高,可能不久就將辭世,他想要給自己的兒子拼下一個好局面,這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更何況當時蜀漢人才濟濟,帶甲之士十餘萬,勝算很大,只是不巧的是他遇到了白面書生陸遜,火燒八百里,時也命也。


歷史不冷君


替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報仇。劉備在落魄的時候和商戶張飛還有被官府通緝的殺人犯關羽相識,並在張飛家的桃園裡對天發誓,結拜成生死兄弟。現在患難與共的兩個兄弟都被殺,所以當上了蜀國皇帝的大哥劉備率領大軍攻打東吳,為死去的兩個弟弟報仇雪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221年,漢中王劉備正式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漢昭烈帝。

由於東吳的孫權重用呂蒙,用計偷襲荊州,殺了關羽。劉備登基之後,興全國75大軍,替關羽報仇為名,攻打東吳。劉備出兵前,張飛的部將範疆、張達叛變,刺殺老張飛投奔東吳。劉備是新仇舊恨一起算帳,報仇心切的他命令打軍急進。蜀國先鋒吳班、馮習很快攻佔巫縣(今重慶巫山)、姊歸(今湖北姊歸)。

東吳的君臣是嚇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孫權趕緊派出使臣向劉備求和,但是劉備沒有答應。孫權正六神無主的時候,大臣闞澤以全家人的性命擔保舉薦陸遜為大都督。於是孫權封鎮西將軍為統帥,賜他上方寶劍,帶領五萬軍隊低御蜀國大軍。

第二年正月,劉備到了姊歸。蜀軍水陸並進,直低夷陵(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長江南岸,沿路紮下營寨,水軍也棄舟登陸。從巫峽到夷陵的六百里山上,蜀軍一連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非常的浩大。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正高,又佔據了有利地形,而且軍隊是自己的幾十倍,就堅守不出戰。劉備在夷陵受阻,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決戰的機會。不管怎樣叫罵,東吳的軍隊就是堅守要塞不出戰。

由於正是酷暑難耐的天氣,東吳的軍隊在半年的時間裡,就是不迎戰。所以蜀軍的大軍都放鬆了警惕,這時陸遜在一個風大夜黑的夜裡,命令士兵們每個人拿著一把茅草衝進蜀軍的大營,順風點火,蜀軍的大營都是連在一起的。剎時,蜀軍的大營陷入了一大片火海之中,陸遜率領東吳的大軍,乘機反攻,蜀軍是被燒的懵頭轉向,自相踐踏,是幾乎全軍覆滅。

歷史上把這場"夷陵之戰",又稱為"猇亭之戰"。





隱者康司馬


劉備唯有滅東吳,才能與曹操抗衡。

三國中蜀漢劉備實力最弱,長期沒有固定的根據地,部將也都是從徐州兵,新野兵,荊州兵,蜀兵等,而蜀地又以益州豪強與東州士族和土著錯綜複雜,適合劉焉般割據自守,卻並非創建帝業的上佳之選,所以必須藉助荊州拓展空間。

東吳有長江天險,也有百萬民眾和廣袤土地,若能整合東吳的財力物力,雖仍不及曹操的北方富庶,但進可攻退可守,確保劉氏政權的穩固,坐待時機北伐中原,淮河與蜀地同時出兵,是歷史上唯一可行的北伐方案。

早在劉備入蜀之時,孫權便趁機脅迫劉備,承認荊南四郡歸東吳,待奪取蜀地孫權更是屢屢索要,未交付荊南便不肯協同出兵北伐,甚至成為劉備北伐的隱患,因此關羽之死只是誘因,劉備征伐孫權是早已積蓄的仇恨。

但戰爭的結果是劉備慘敗,因為劉備動員能力達到極限,但兵員的戰鬥力卻減弱,倉促出兵攻打東吳,軍隊組織混亂難以保持長久的士氣,雙方僵持階段,劉備就因為不肯放棄,才最終被陸遜所擊敗,蜀漢只能縮在益州逐漸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