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的山東,孔子思想是怎樣與時俱進的?

騎豬看耍猴


孔子故里的影響頂名是山東,要說舊影響不僅山東,恐怕幅射周邊數省,並與北京滿清統治融合在黃淮地區有關舊禮儀遺存較多,而山東更趨於墨守成規些,當然好處是油、滑少些。至於與時俱進,故里到孔家子孫那就是以衍聖公為代表改朝不改性,唯權是追、唯勢必迎,千載不倒、賞權賜貴、皇恩無窮。如今也與時俱進,藉此聲名搞旅遊、發展經濟也算一招。但又建更豪華宮殿、豎絕世巨像、向全國或教幼童著寬袍學舊禮就不知此是何種“俱進”了!


崑崙139100429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孔子思想客觀擺在那裡,至於後人如何博大精深地領悟及發揚光大,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what][捂臉][捂臉][靈光一閃]


一鹽九錢置地五餉


孔子作為幾千年來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

雖然在當今的社會,已沒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話掛在嘴邊,作為行為、處事的準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

孔子思想在當今社會的體現

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題、範疇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僅是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朝朝代代的變更,已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文化,對我們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種衝擊。

當今社會利益衝突、物質氾濫,人們對於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流於形式,甚至逐漸淪喪,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

在儒家文化影響極深的我們所謂“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禮儀。在現今時代,眾多關於中國文化斷代、中國沒有精神支柱的說法日益廣泛之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為廣大國人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頭。而我看,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認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關於孝道的提法。

因為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這種思想在我們心中也在已經紮根,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像孔子當年的思想一樣,通過教育人們對自己父母慈孝的親子之愛,而層層外推,逐漸將著這愛推廣到社會每一個人的身上,讓人們學會“惻隱”和“不忍”,讓它成為化洽天下之誠愛。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仍在沿用

雖然愛有親疏、遠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們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則很容易將社會中所有的人融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於本民族的內在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民族有了向心力,從而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員維繫起來,維持社會的平穩、安定還有和諧。

當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於表面形式的地方,如嚴格的要求人們守三年之喪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對父母一味的服從等。

雖然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孝道嚴肅、鄭重的態度,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繼承孔子的思想的主體部分,用變通的觀點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華,並將其運用到當今社會中,以求得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

結語

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準則。

對於這個標準,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

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範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