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中的司马懿(1)

走进历史中的司马懿(1)

司马懿像

司马懿家世两千石,出生于官宦世家,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这是东汉末年,距离黄巾起义爆发仅剩五年,距离东汉灭亡四十一年,无疑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河内温县孝敬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温县,县名一千多年没有发生变化。他的父亲是司马防,官至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司马懿正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字仲达。司马防有八个儿子,表字末字均为"达",当世之人称为"八达"。年少时,史书中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在那个"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时代,人人自危,以求自保,他还能忧心天下之事,以儒家学说为自身之本,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也算是难能可贵。

最先看好司马懿的是同郡人杨俊,杨俊是河内修武人,今天的河南获嘉县,该县得名自汉武帝在巡游途中得到俘获南越丞相吕嘉的消息,于是将此地改为获嘉县。杨俊为南阳太守,师从名士边让,东汉末年,常有品评人物的风气,许邵曾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杨俊见到司马懿的时候未弱冠,二十岁不到,古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以为非常之器",杨俊到底说了什么,史书没记载,只是觉得他是个不一般的人。这位杨俊一生品评人物无数,许多人因此而知名天下,可惜在曹操立世子之时站错了对,支持曹植,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理由把他杀了,司马懿等多人也为其求情,也是仍然无法挽救他的性命。

第二个评价司马懿的人物就比较出名了,司空清河崔琰,出生清河崔氏,他和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关系很好,对司马朗说"吾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后来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司马朗远不能和自己的弟弟相比。崔琰刚正不阿,但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曹操冤杀,他的好朋友司马朗则死于第二年(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

司马懿第一次在历史中出场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这一年他23岁,大概相当于当今大学刚毕业的年纪,河内郡举荐他为上计掾,两汉之间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本地有才学的人;上计掾就是负责上计的官吏,这就不得不说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地方向中央汇报本年的财政、赋税、民情等内容,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的依据。魏武帝曹操当时为司空,征召他到朝廷做官,"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汉室衰微,司马懿不愿意与曹操这样的人合作,此时的司马懿,仍然是汉室忠臣的形象。司马懿有两次装病,而且病的一模一样,这是司马懿的第一次装病。曹操也不傻,派人晚上去秘密的刺探司马懿的真实情况,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成功的骗过了曹操,后来曹操也知道了司马懿在装病。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设立丞相,又征召他为文学掾,这时,司马懿三十岁,而立之年。这次曹操给使者说,他要是再敢墨迹,就把他抓过来,司马懿怂了,乖乖就职。文学掾是当时主管教育、教化、礼仪的官吏,并不是天天写文章的官。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