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與背景、學歷無關,教養是一個家庭教育的結果,是刻在骨子裡的素質和修養。


拾荒老人怕弄髒了圖書館的書本,每次看書前都要先洗手,這是教養;


地鐵內,穿校服的女生彎腰拾起地上的蒜皮,默默把垃圾帶出車廂,這是教養;


年輕的媽媽怕高跟鞋的聲音吵到正在上課的孩子,將鞋子脫下拿在手裡,光腳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這是教養;


董卿為了照顧輪椅上96歲高齡的嘉賓,很自然地選擇了跪地採訪,這是教養。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一個人的教養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套房子,有多高的社會地位,而是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出的尊重,在細微處顯露出來的善良。


那些骨子裡深藏教養,與人為善的人,更能在社會上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所以,教養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也是父母最應該留給孩子的精神財富。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豐富的知識儲備


很多孩子在上學時總是抱怨學習太累,讀書太苦,甚至列舉一些名人事蹟來反駁父母在學業上的敦促。


然而,這樣的人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有著豐富的學識和高學歷的加持。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在短時間內也許相差甚微,但日積月累的閱讀,對一個人談吐和氣質上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經常讀書的人與人交流時能高談闊論,侃侃而談,在表達觀點時也能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而不讀書的人,有時候別人開玩笑你都聽不懂,只能在一旁謹小慎微地說話,用尷尬的笑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卑微。


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從幼年時期就應該開始培養,從繪本到故事書再到課本古詩詞,根據孩子的成長節奏,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讓孩子愛上讀書。


當讀書變成一種習慣後,孩子將會受益終生。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適應社會的能力


日本一檔節目曾採訪過一位69歲的獨居老人,這位年近7旬的老人一輩子只工作過兩年,一直靠父親的遺產生活,被觀眾稱為“骨灰級啃老族”。


當節目組跟隨老人進入房間時,所有人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堆積如山的垃圾,難以忍受的惡臭,整個房間沒有一處可以下腳的地方,而這位老人就每天睡在這堆垃圾之中。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老人坦言:自從20年前父親去世後,就再也沒有人打掃過這間屋子。懶惰程度,令人咂舌!


在新聞上,我們經常會看到理直氣壯“啃老”的成年人,不願出去工作,不肯付出一點點的勞動,心安理得地呆在家裡享受著父母的照料,成為一名“巨嬰”。


每個“巨嬰”的誕生都離不開家人的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缺少責任心,容易養自私自利的性格。


長大之後,一旦離開了父母的庇佑,將喪失生活的能力,在社會上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所以,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只有吃過苦的孩子才會在殘酷的社會中歷練出一顆堅韌不拔的心,在面對困難時,哪怕只有孤身一人,也能勇敢面對,逆流而上。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健康的心理和身體


一位心理專家曾在節目中提過,當代青少年一半以上都存在心理問題。


有的是因為家庭關係不和諧,父母經常吵架,有的是因為父母過分看重成績,學習壓力太大。然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並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反而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一味施壓。


如果孩子長期被負面情緒左右,又找不到釋放的出口,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在某件事上突然爆發,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心理和身體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心理疾病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10年後,最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樣東西!

父母的陪伴和溝通是治療孩子心理的良藥。所以,父母不要過分強求孩子去做他不喜歡或很難達到的事情,在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要及時給與安慰和鼓勵,讓他儘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心理和身體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沒有了健康,其他一切都是空談。


10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未來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數。


只有父母從現在做起,將這些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孩子,才能為孩子多創造一些未來的可能性,讓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END >

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