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如何找到“棲息地”?產學研對接順利與否是關鍵

文:《千人》雜誌記者 何中花

原標題:“產學研”一體化,助推科研成果“落地”成生產力

注:原文載於《千人》雜誌2019年總第70期,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來源轉載將視為侵權。


當記者聯繫到武漢林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儒林時,他人正在黃石,與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商討項目落戶的事情。這已經不是張儒林第一次去黃石了,在這之前,張儒林曾多次去黃石實地考察,為自己的項目尋找一片適合“落地生根”的沃土。


項目如何找到“棲息地”?產學研對接順利與否是關鍵

張儒林


1983年從鄭州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張儒林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繼續進修,並於1991年成為美國密蘇里杜魯門大學生物系的碩士研究生,2年的學業完成後,張儒林在1993年到美國愛荷華大學生物化學專業讀博士,直至1997年博士順利畢業。

一直以來,張儒林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生物製藥領域,在北美、歐盟和中國擁有6項科學專利,並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同時,張儒林也是美國醫藥協會、美國臨床診斷協會、美國生物分析家協會等多家有影響力協會的會員。

在國外生活多年,進入知名的學府深造,除了增加學識和提升研究能力以外,張儒林對國外的產業界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瞭解,1997年博士畢業後,其先後在加拿大、美國等地的研究所、製藥公司任職。張儒林表示,這幾段工作經歷讓他了解到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區別,對他的科學研究和以後的發展道路產生著深遠影響。

“在國外工作期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想法,會碰撞出特別有意思的觀點,會讓人們更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基於多元文化背景的共情與理解,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漸漸學會了換位思考。”

在外漂泊久了,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強烈。2014年,張儒林回國創辦了武漢林路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公司總經理和首席科學家。據張儒林介紹,武漢林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基於生物技術研發、轉讓、投資的科技公司,目前旗下有兩家子公司,分別是位於黃石黃金山科技產業園的林路生物科技(黃石)有限責任公司和位於武漢光谷生物城的瑞德貝爾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新食品原料塔格糖、天然氣警示劑以及其他的技術服務,比如汙水治理。公司產品涉及健康與環保領域,這與我們的企業願景一致——林路科技,一切為了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

2018年9月15日,張儒林攜帶著自己的項目——“塔格糖產業化”,與眾多企業家一起,參加了“智慧黃石•科創未來”黃石高層次人才論壇。


項目如何找到“棲息地”?產學研對接順利與否是關鍵


塔格糖是一種稀有、天然、健康的功能性單糖,它具備口感好、不吸收、防蛀牙和調節腸道菌群的特點,因其具有低熱量值、零血糖生成指數、血糖鈍化等多種生理功效,甜度接近蔗糖,因此糖尿病人和關心體重的愛美人群均可食用,且本項目採用的是自研工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們對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大。作為一家新食品原料的生產供應企業,我們的產品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通過此次論壇,張儒林順利與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達成合作共識,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完成了項目落地,張儒林表示後續也將展開與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進一步合作,充分發揮塔格糖項目優勢與黃石區域條件,做大做強。

那麼多城市,之所以選擇在黃石落戶,張儒林表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黃石市各級政府對創新型新興企業的大力扶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和黃石市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和開發區各部門領導、工作人員接觸後,發現他們對國家政策理解到位,並紮實推進,特別重視‘雙創’工作,工作作風優良。可以看得出,黃石市各級政府在推動黃石市經濟轉型升級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很感謝黃石市政府給予我們實實在在、貼心的幫助。”

第二,黃石本身具有區位優勢。黃石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是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華中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城市。“黃石離武漢很近,交通便利,並且黃石正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為企業的原料和產品流通創造了便利條件。加之武漢高校雲集,黃石本地也有湖北理工學院和湖北師範大學等高校,人力資源儲備充分,這為我們後續招聘員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三,黃石市、開發區各主要領導部門,在項目溝通過程中積極主動,最大程度上為項目落戶提供各種配套資源。簽約後更是委派專人對項目進行協助,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落戶所需的手續,這體現了黃石開發區完善的服務機制和在發展轉型過程中對高層次人才的求賢若渴,為市區經濟轉型和支持高層次人才項目的發展做好每一步。

張儒林希望林路生物科技(黃石)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能在黃石這塊熱土上茁壯成長;林路科技亦十分願意與生產保健品、飲料、雪糕、酸奶、麵包、蛋糕、休閒食品等需要添加甜味劑的企業展開合作,攜手共進,為推動“健康中國”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希望來到‘黃金山’創業的逐夢人,都能實現自己心中的中國夢。”

雖然這不是張儒林第一次來黃石,但這一次受千人智庫邀約的黃石之行對他來說意義非凡,讓他對黃石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瞭解,為自己的項目找到了“棲息地”,為公司將來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通過中間紐帶,將政府、企業與個人聚集到一起,進行對接與交流,張儒林認為這一合作形式非常有效,能夠發揮重要的溝通和橋樑作用,有助於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生產力。


項目如何找到“棲息地”?產學研對接順利與否是關鍵


產學研對接的順利與否,是保障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最近幾年來,產學研的對接速度在不斷加快,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也在不斷加強。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近60%。這源於最近幾年新經濟如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的爆發式發展,科技與數字經濟發揮出較強的引領作用。

然而,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我國科研成果轉化並不順暢這一現實。例如,最近五年,我國的科技成果登記數量增長明顯,從2013年的52477項增長到2017年的59792項,增長13.94%。儘管數量可觀,但仍有大部分成果未被應用或停用。

究其原因,在於我國的創新鏈條存在“腸梗塞”現象,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中試、商品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中間環節非常薄弱,科研機構熱衷於“申請課題、開展研究、通過評審、再申請課題”的循環,而產業部門則陷入“引進技術、生產產品、技術落後、再引進技術”的循環,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地位難以根本改變。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重點解決我國重大關鍵技術創新鏈的中間瓶頸制約,形成科研促進產業創新、產業支持科研發展的正反饋效應。

“我在國外有很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國外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而言就比較高。我想,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是否和高校的評價機制相關?可能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做出的科技成果,單純只是為了評職稱,從而缺乏成果轉化的意願和渠道。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發揮好第三方成果轉化平臺的作用,搭建企業、科研人員、投資方、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讓資本找到好的項目,讓好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張儒林坦言。

結語

作為科研工作者,張儒林希望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能保持“三心”。第一,要對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第二,踏上科研的旅程,要耐得住寂寞,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要不忘初心;第三,科研本身就是求真的過程,因此在實驗和發表論文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弄虛作假,要有敬畏心。作為創業人才,張儒林深知創業的艱辛,他由衷地希望希望政府能在企業初創階段給與財政和稅收方面的大力支持,等企業做強做大後,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項目如何找到“棲息地”?產學研對接順利與否是關鍵

張儒林,武漢林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