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跖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莊子·雜篇·盜蹠》是莊子的名篇,也是莊子作品中內容非常詳盡的一篇,在古文中稱得上筆法細微,將文中主人公孔子,特別是盜蹠刻畫的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連表情、衣冠都描述的惟妙惟肖。

這篇文章令人回味的地方很多,我們一起來領略這部名篇寓言的精髓。

這篇寓言講的是孔子規勸春秋時期的盜匪匪首盜蹠,從文字的表現看,莊子極盡所能,對孔子挖苦、諷刺,莊子做為道家學派的代表真的是瞧不起儒家嗎?莊子這樣寫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剖析。

一.文中盜蹠是春秋時期的大盜。

盜蹠是當時春秋時期強盜的匪首。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當時盜蹠手下號令9000名強盜,這些數量眾多的強盜在人口稀少的古代絕對算一支勁旅,在當時橫掃春秋,兇橫跋扈,從來不把各路諸侯國放在眼裡,諸侯、百姓逮著誰搶誰,包括百姓的牛馬。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蹠。盜蹠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而且有一個癖好,特別喜歡搶女人,把民間的女性擄走歸為己有,貪財更不用說,貪到沒有底線,連兄弟的情誼都不顧,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養,更不會去祭祀祖先。

也難怪,孔子的儒家學說當時正在普及,這些強盜顯然當時沒好好受過教育,更別說聽過孔子的“禮”、“義”學說了,如果這群土匪知道祭祀祖先,懂得敬畏神靈,我想就不會去做土匪了。

在當時的春秋,談“蹠”色變,這些強盜驍勇善戰、盜風強悍,各路諸侯對盜蹠退避三舍,所經過的地方,是大的城池只能堅守城池,不敢出城緝盜,遇到小的城堡就退回城堡,只求自保,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可見,盜蹠這種人就是人中的異類,是顛倒“禮”、“義”的異類,在每一個時代都有這種人,在任何時代都為天下所不容。

二.孔子規勸盜蹠放下屠刀的初衷。

孔子在當時的春秋推崇“仁”、“禮”,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重義輕利”,這是一種普世價值觀。

這種普世價值觀就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在華夏民族文化中一直沿襲到今天,特別是在今天,在人人爭名、個個逐利的社會,這種普世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挽救人的道德,使人的道德不至於極速下滑。

說白了重義輕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天地的規則。

重義輕利,在人世間,“義”比“利”更有價值,更重要,人在生活中每天都面臨著選擇,生活、物質、精神、功利、是非,孔子在2500年前給我們留下的“重義輕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給我們在選擇時提供的標準,給後人留下的智慧。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義”、“利”我們都需要,如果要做出選擇,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所以,孔子告訴我們,重義輕利,“義”比“利”更重要。

而盜蹠這夥盜匪行為與“義”剛好相反,是在踐踏天地規則,與天道背道而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擇手段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是違背天道、大不逆的。

於是,孔子就想規勸盜蹠。

三.孔子的義無反顧。

盜蹠是柳下季的弟弟,孔子先和柳下季做了溝通。

孔子對柳下季說:先生是天下的賢士,但是你的弟弟卻成了天下的禍害,我私下為先生感到羞恥,我願意去勸說柳下蹠,盜蹠的大名叫柳下蹠。

柳下季知道這盜蹠這貨貪財忘義到沒有底線,是個殺人如麻的主,不想讓孔子去冒這個險,認為這是孔子拿自己的人頭開玩笑。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於是就對孔子說:如果兒子不聽老人的,弟弟不聽哥哥的,即使你能言善辯,又怎麼樣呢?盜蹠這廝感情變化的像暴風一樣,性格暴躁毫無理性,用巧言掩飾自己的過失,順從他就高興,違揹他的意願就大發雷霆,喜歡用語言侮辱別人,千萬不要去見他。

且蹠之為人也,心如湧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極力勸說孔子千萬不要去找盜蹠。

這孔子雖然一介儒生,手無縛雞之力,但卻是俠肝義膽,在對待盜蹠這件事上,絕對是仁至義盡,天下人都知道盜蹠是個性情殘暴的匪首,連官府都避之不及,更別說一介儒生,勸說盜蹠放下屠刀,痛改前非、大徹大悟,簡直比上天都難,此次前去,必定凶多吉少,能不能回來,打個問號。

從這件事上說,孔子不愧為孔聖人、儒家創始人。

孔子請顏回駕車,子貢做驂乘,就是陪乘,慷慨從容、義無反顧;當年荊軻赴秦刺秦王,在易水河邊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時候想必是效仿孔聖人,這種義薄雲天、捨我其誰的風骨世代流傳。

後來孔子見到了盜蹠,但中間的過程曲折兇險,盜蹠這個匪首在大快朵頤,正在把人的肝臟切碎後食用,這種土匪就是傳統意義上那種披著人皮的怪獸,文中描述盜蹠性情暴戾、殘忍,孔子差點把命都在這裡,但最後僥倖活著回去了。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孔子和盜蹠的對話很精彩,內容也很長,由於篇幅原因,這裡不做贅述,以後有時間再分析。

四.孔子和盜蹠對話的啟示。

這次對話,盜蹠極力對孔子諷刺、羞辱,最後說:你孔丘所說的,正是我所要丟棄的,趕快滾!不要再說,洩憤之後讓孔子滾回去,孔子灰溜溜的離去。

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不得不說,盜蹠的一番言辭引經據典,引用了很多歷史上的典故,但是,言辭的基點是反人性的,反普世價值觀!

五.莊子為什麼要拿孔子取笑、開涮?

我們縱觀莊子的作品,經常拿孔子說事,準確的說是經常拿孔子開涮,其實,莊子是在用孔子的言行說事理。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在作品中我們多見取笑孔子的言行、事件和場景,孔子是莊子作品中出場率最高的人,孔子是儒家代表,莊子刻意挑選孔子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用孔子說事理更有說服力,使莊子的寓言更生動、形象。

表面上,莊子在取笑孔子,拿孔子開涮,這是他的性格和文風,其實莊子對孔子十分敬重,後面馬上說到。

所以,拿孔子說事是莊子作品的風格,是莊子在借景抒情。

從莊子的作品風格來說,莊周生性坦蕩、率性,嬉笑怒罵、無拘無束,表現手法豐富,作品情節跌宕,這也形成了莊子作品豁達、奔放的風格,從這一點說,莊周用誰做作品的主角,他本人是不當回事的,只要把自己的內心能夠表達出來即可,用名人做主角效果更好。

在這篇作品中,文章的表現是盜蹠理直氣壯、引經據典,孔子被描述的很落魄,但實際上是在力挺孔子。

大家有沒有發現,莊子對文中盜蹠和孔子的細節描寫很刻意,盡顯了盜蹠反人性、反傳統的叛逆性情,孔子見盜蹠時,盜蹠正在把人的心肝當做下酒菜,生性殘暴已經到了極點,我都懷疑歷史上有沒有盜蹠這種生性極端殘暴的人。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可是到了盜蹠說話的時候,雖然對孔子極力諷刺、挖苦,但言辭卻邏輯嚴密、說理清晰,盜蹠這個土匪顯然沒受過教育,身份和語言完全不對稱,這正是莊子的智慧所在。

用反人性性情的盜蹠做主角,代表春秋時代惡的、不正的勢力,就是一種象徵;同時呢,又借用了盜蹠的言辭,通過盜蹠和孔子完全對立的人物形象和語言,傳遞了莊子的內心和思想。

六.盜蹠對孔子的發難有沒有道理?

盜蹠對孔子的言辭中,有這麼一段話: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這段話大致是說:在炎帝時代,居住很安逸,行動很悠閒,人們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和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田自己食用,自己織布做成衣服,互相之間沒有相害之心,這是道德鼎盛的時代。可是到了黃帝就不是這樣了,黃帝和蚩尤在逐鹿大戰,鮮血流了幾百裡。

盜蹠用這些話反駁孔子,其中一層意思告訴孔子:黃帝是你們這些儒生所推崇的道德高尚的人,但是黃帝和蚩尤卻在逐鹿大戰,炎帝時期多好,無憂無慮。


深刻剖析,孔子為什麼要冒死規勸盜蹠放下屠刀?莊子用意是什麼?

盜蹠的說法對嗎?

炎帝時期,人們雖然民風淳樸,但同樣很愚昧,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父親是誰,這在今天是不可思議的事,後來,黃帝時期,婚姻的制度慢慢開始規範起來,人們才開始知道了自己的父母。

黃帝和蚩尤的逐鹿之戰,是因為蚩尤生性殘暴,殘害百姓,黃帝順民意才與蚩尤在逐鹿大戰,這是天意;在陰陽五行中古人已經明確告訴後人,人間有陰陽、有五行,陰陽很通俗,有黑就有白,有男就有女,有方就有圓,有正義就有邪惡,黃帝代表著正義在人間以戰爭的形式討伐蚩尤,也是順天意而行。

顯然,盜蹠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

結束語

在盜蹠的殘暴、兇惡、反人性面前,孔子無所畏懼,屢次克服阻力冒死對盜蹠規勸,這正是孔子的大義所在,孔子踐行了自己所倡導的“重義輕利”,雖然幾乎把命送掉,但卻用勇氣、智慧和大義詮釋了什麼是“義”,

這正是莊子的智慧之處,借盜蹠、孔子的形象和言行表現自己的思想和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