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11月14日北京時間凌晨2點,由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編制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世界城市名冊2018》正式出爐。

我們先複習一下之前成都的成績

2016年名冊裡,成都的級別連續上升,跨越4級至Beta-。在中國城市中,它僅次於香港、北京、上海、臺北、廣州、深圳,但就上升速度而言,成都在全球居首。

今年呢

北京時間11月14日凌晨2點,《世界城市名冊2018》發佈,成都排名繼續上升至71位,連跨兩級升至Beta+。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圖/視覺中國

作為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評級機構之一,GaWC自2000年起不定期發佈《世界城市名冊》,通過檢驗城市間金融、專業、創新知識流情況,確定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網絡中的位置。

這份榜單則被認為是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GaWC以其獨特視角對城市進行Alpha,Beta,Gamma,Sufficiency(+/-)劃分(即:全球一二三四線),以表明城市在全球化經濟中的位置及融入度。

01

來看看今年的排名情況,首先是Alpha級別。

Alpha++:倫敦、紐約

Alpha+: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悉尼、巴黎、迪拜、東京

Alpha:米蘭、芝加哥、莫斯科、多倫多、聖保羅、法蘭克福、洛杉磯、馬德里、墨西哥城、吉隆坡、首爾、雅加達、孟買、邁阿密、布魯塞爾、臺北、廣州、布宜諾斯艾利斯、蘇黎世、華沙、伊斯坦布爾、曼谷、墨爾本

Alpha-: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舊金山、新德里、聖地亞哥、約翰內斯堡、都柏林、維也納、蒙特利爾、里斯本、巴塞羅那、盧森堡市、聖菲波哥大、馬尼拉、華盛頓、布拉格、慕尼黑、羅馬、利雅得、布達佩斯、休斯頓、深圳

倫敦和紐約的地位,不可撼動。今年全球一線城市的變化在於,香港前進一名入圍前三,北京首次進入“四強”,而廣泛性全球化代表城市新加坡,則從第3下滑至第5。此外,深圳從Beta升至Alpha-,首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在Beta級別,中國有13座城市上榜:

Beta+:成都、杭州

Beta:天津、南京、武漢

Beta-:重慶、蘇州、大連、廈門、長沙、瀋陽、青島、濟南

作為新一線城市的“領頭羊”,成都的上升速度繼續“開掛”。

在上一次排名中,成都的表現被稱作“暴力拉昇”,因其連升4級至Beta-,成為所有城市中上升最快的城市。如今,成都排名上升至71,再度躍升2級,至Beta+,保持在新一線城市中的領先地位。

成都的雄心不容小覷:已經確定了新時代“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提出到本世界中葉,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02

放到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更能直觀感受到“中國城市連通世界的能力正不斷上升。”

以下劃重點↓↓↓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2000年,進入GaWC榜單前100名的中國城市只有5個,分別為:香港、上海、北京、臺北和廣州;

到2013年,這一局面並未改變,即使是深圳這樣的全國一線城市,也仍在百名開外;

在上一期排名中(2016年),深圳、成都排名大幅提升,百強中的中國城市增至7座;

今年,這一數字擴大至11個,新晉者為杭州、天津、南京和武漢。

按照報告主要編寫者、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與凱瑟·佩恩的說法,世界城市佈局已向亞太地區傾斜,同時,隨著更多中國城市加入其中,世界城市或將邁入“中國世紀”。

“成都的變化太快了。”時隔5年再次站在成都科創型企業聚集地——成都軟件園,凱瑟·佩恩已難以辨認。她感受到這座城市迅速成長,以及在國際化過程中所顯示出的能量。

3個月前,她與同事本·德拉德一起到訪成都。他們的身份同為世界城市權威評級機構——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副主任。二人此行目的,是探尋成都在世界城市網絡中快速融入的原因。

在學術領域,GaWC的研究以聚焦世界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而獨樹一幟。他們發現,成都的互聯互通性正不斷提升,那些在全球範圍內活躍的跨國服務公司已悉數在成都佈局。它們相互吸引,在成都形成了佩恩所說的“聚集區”,推動知識經濟在成都與其他城市間流動。

我們已把成都看作全球功能性特大城市區域不斷壯大的樣本。德拉德說,還要把它納入到一個更廣的視角當中,運用更多要素推動它的發展。

而作為世界城市的增長性力量,成都向佩恩證明了一種全新的國際化路徑:由城市規劃到產業規劃,以專業化的產業集群吸引專業化的服務企業。通過已建立起的服務業全球網絡,這些經驗正在向更多城市輸出。

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攝影/張建

作為在新一輪開放下加速發展的城市,成都的樣本價值正不斷顯現。在廣州的學術會上,德拉德特別提到成都,因其全球網絡連接性上升最快。

像成都這樣,全球連接性上升極其迅速的城市,經濟和全球化水平越來越高。德拉德說,這些城市中的後起之秀,發展態勢非常迅猛。

互聯互通提升,一方面源自成都不斷擴大的朋友圈和基礎設施提升。比如,34個國際友好城市、109條國際(地區)航線、17個國家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以及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成都向西開放的門戶樞紐功能愈加顯現。

德拉德對2020年即將投入使用的天府國際機場關注有加。“近年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確實讓中國城市在全球連通性上有了極大的提升。有了一市兩場,成都交通方面的能力必定會大大增強。”他說。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

但在另一方面,佩恩則關注城市對外的“軟聯繫”。

“在科學城落戶的企業中,資金來源有多少來自國外?”“新建的西部博覽城是否與周圍形成了有效的產業配套?”她非常關心這些問題。在她看來,要衡量成都的國際化,還要看這些設施能否為城市帶來更多“附加值”,這將真正決定城市對外連接的水平。

另一種評價體系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攝影/張建

根據GaWC的研究,城市中存在一張動態的“網”。編織起這張網的“節點”,正是網點遍佈世界各地的先進服務業企業,如銀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和房地產顧問公司。與觀察城市GDP、連通性等硬性指標作為評價體系不同,GaWC利用這些企業的相關來往指標為城市打分,最終得到“世界城市名冊”。

佩恩在調研中也感受到,在成都,正是這張網與本地的交通、供應鏈等看得見的網相互交織,在資金、人才的配置上起了關鍵性作用,並推動了城市深層次的國際化進程。

更普遍的模式是,企業通過遍佈全球的多個網點合作,共同尋求問題解決之道。這不僅能夠促進高端資源流動與匯聚,城市也能在此過程中,被有效納入全球產業體系分工中。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董事容亞當向佩恩舉了一個例子,當遇到企業有出海需求時,他們首先整合企業所在地、出海目的地和總公司三地資源,組建“工作小組”。然後研究各地案例,尋求最佳方案,最後找來法律、會計等領域的公司,解決細節問題。在此過程中,信息得以不斷彙總,這種信息流動帶動了更多資本和商業的流動。

讓佩恩感到驚喜的是,成都對國際先進服務企業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擴大。以普華永道成都辦事處為例:從4人擴大到超過80個員工,他們用了不到3年時間。

戴德梁行高級董事、華西區總經理張裕鵬則從另一個角度指出,這些企業開始傾向於在成都設立更大的公司。“2012年德勤入駐成都時,尋求的辦公面積大約是2000-3000平方米;而最近新落戶的一家諮詢公司,在成都的首個辦公區域已經達到40000平方米。這是一種趨勢。”他說。

從輸入走向輸出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攝影/張建

張裕鵬在分析成都城市組織方式時指出,

過去,成都是以圈層結構進行城市發展,但這種組織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現在成都希望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因地制宜地尋找特定產業、推動其專業化發展。

“中國太大了,各地都有自己的發展策略。政府通常會確定該地區的主要產業,並有的放矢地制定投資政策,吸引特定的產業公司。以此為基礎,在相應領域有所長的銀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就會跟進,這樣,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進來。”渣打銀行華西區總經理兼成都分行行長邱國光說。

他說,渣打銀行在紐約時報廣場佔據了一席之地,而在成都,位於春熙路商圈的IFS則是必選項。這些地標不僅為渣打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流量,更提供了完整的商業生態圈。一個例子是,在落戶4年時間內,不斷有世界500強企業“再定位”至IFS,花旗銀行、澳新銀行、麥肯錫、畢馬威……它們互相推動,造就了成都又一個商業中心。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世界城市是集中性的。”佩恩指出。隨著全球80%以上的GDP向城市聚攏,城市的發展愈加依賴規模效應,而世界城市正是要素聚集的產物。顯然,在打造集中性上,“成都們”探索出了與傳統的世界城市不同的發展路徑。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圖/視覺中國

對於正在動態變化中的世界城市格局,成都經驗還有更大能量。“像成都這樣以主動的方式引進服務業公司。”佩恩解釋到,“這對大量類似城市,提供了一條可遵循的經驗。”

世界城市的下一步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攝影/張建

2011年,佩恩就曾到訪成都調研企業,那時,“更多是科技類公司”。6年後,再度光顧科技企業的聚居地——成都軟件園,她需要旁人指點才能依稀辨認。“成都變化太快了。”她不由說到。

佩恩向觀眾展示了一組數據。在分析紐約、倫敦、香港等世界城市時,綠色、旅遊等因素也被納入評價體系當中,以此尋求各個城市國際化的比較優勢。佩恩分享到,“從幾年前我們就注意到中國對公園城市的強調,成都在綠色環境的打造上做的很好,這是中國許多城市應該努力的方向。”

她也注意到,成都在人才吸引方面有了更多的著力點。“我們與在成都營商的企業家對話時發現,他們不僅看到了這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打動他們的還有這裡不斷髮展的可能性。”


2018年最權威的世界城市排名:北京首進四強,成都進步全球最大


圖/視覺中國

而對於已實現“暴力拉昇”的成都,

更多人希望瞭解,

其邁進國際城市更高層級的可能性何在?

佩恩回憶起霍爾多年前在中國時的見聞。當時,霍爾給出的結論是,上海、廣州兩座城市的國際化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聯動發展密切相關。“我們研究城市集群,要看集群是否能夠真正為其中的城市帶來實際增長。幾十年後,我們研究認為,在中國,達成有效合作的城市群仍然有且僅有這兩個地區。”她說。

他們的觀點也引起現場嘉賓的關注:正在建設中的成渝城市群能否推動成都國際化的進一步升級?在佩恩看來,最重要的是繼續推進合作。“各個城市之間通過互動,建立相互合作的機制並形成合力,能夠推動這些城市融入全球的互聯互通的網絡中。”她說,“與長三角、珠三角不同,成都可以探索出自己的發展路徑——成長為以智慧產業為主的功能性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