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對你越好,你就越囂張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問她和男朋友近況如何,她搖搖頭說,上個月剛分手。

我當時很驚訝,他們從高中開始就被大家一直認為是從校園到婚紗的種子選手,可大學才讀了一年,怎麼就分手了呢?

我試探著問她,為什麼。

“沒課的時候,他就在打遊戲,ok,我沒有打擾他。”

“等他吃早餐永遠遲到,後來我說那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了,他可以不用早起,他說好。”

“我接受他的幼稚,壞脾氣,我理解他時常高傲的自尊和不可一世,我甚至接受他不夠愛我。”

“在我們在一起的那麼長時間裡,我對他一天比一天上心,可是他卻越來越覺得我煩,我很努力的要跟他在一起,他卻說為我好還是分手吧。”

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然後她問我,

“是不是我對他越好,他就越囂張。”

是不是我對你越好,你就越囂張

Part 1

按理說,愛情的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但其實現實是,戀愛中雙方的關係往往都是失衡的。

我用盡心思博你一笑,你搖搖頭說沒那麼好。

後來我突然發現愛都是不公平的,總有個人愛對方更多。

如果愛是十分,你愛我三分,我就愛你七分。你愛我七分,那我就註定比你少。

而過度的感情其實就是在逼對方作惡。

《黑夜不再來》裡有句我很喜歡的歌詞,“難道討好我等於鼓勵我去歧視你”。

正是因為對他無節制的好,對他的過分上心,才讓他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覺。他的囂張,其實都是自己的卑微討好慣出來的。

希望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要再一腔熱血奔向你。

如果深情不能對等,希望下次被愛的多的人是我。

是不是我對你越好,你就越囂張

Part 2

電影《十二夜》裡有個張柏芝和陳奕迅在大街上吵架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為什麼我做的一切你都不會欣賞?”

“我沒叫你做那麼多事,為什麼你老是要去做那麼多事呢?”

“如果有人這樣對我,我一定很開心。”

這大概也是很多情侶吵架時的會說的話,也是很多情侶要分手的前奏。

電影裡張柏芝對陳奕迅越好,陳奕迅越是不領情。他會反感問你為什麼要幫他買東西,他可以自己去買的。為什麼要去幫他取電腦,他可以叫秘書去拿。張柏芝為他的掏心掏肺,在他眼裡,全是胡攪蠻纏。他甚至覺得,張柏芝不如他剛認識的時候有個性,現在的她只會關心自己。

後來兩人分手再見,張柏芝一個人淚眼婆娑的訴說分手後,她是怎麼努力的想要忘記陳奕迅,努力的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她甚至不敢看陳奕迅一眼,一個人絮絮的說完,一轉頭陳奕迅已經睡著了。

她講到動情,而他卻聽到睡覺。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是給了他傷害自己的權力。

張柏芝突然覺得心裡被什麼東西猛烈地撞了一下,原來她做了這麼多,到頭來只能感動自己。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廂情願就要願賭服輸。果然是越愛越失去自我。

愛一個人可以愛到骨子裡,但不能愛到塵埃裡。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塵埃裡的你,更何況卑微到塵埃裡的愛情,是開不出花的。

是不是我對你越好,你就越囂張

Part 3

我們一直鼓勵愛情要勇於付出,但是我們總是很遺憾地發現,絕對的付出會讓我們失去愛,是付出的錯嗎?

《十二夜》裡最後張柏芝想明白了,“我甚至覺得,我對你那麼好,你有什麼理由不要我。我這麼中意你,你沒理由這麼對我,所以我講了一些我不該說的話,只是因為,我要你一樣不開心,而原因是你讓我不開心了。但沒想到,原來根本不關任何人的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不夠成熟。”

不成熟的我們在失戀後總是委屈的,為什麼我對你越好你越囂張,這大概是很多主動卻失敗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付出的真的是對方要的嗎?

你所以為的好,你所認為給他的關心和照顧,到底是愛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束縛。

其實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我們總會錯誤的將自己愛的方式,來作為對方愛不愛你的判斷依據。

愛情需要付出,但不是單方面的,也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付出。在我們付出之前,我們應該和對方先進行平等的交流,我們應該要想一想,這些我所謂的好,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

是不是我對你越好,你就越囂張

Part 4

很多情侶之間都會說,我已經為你改變很多了。

“你喜歡早睡喝蜂蜜,我喜歡熬夜喝啤酒,跟你在一起以後,我熬的夜越來越少了,喝的蜂蜜越來越多了。”

“你喜歡短髮小清新,我長髮及腰,於是我為你剪短長髮,試試新的風格。”

我們相愛,然後互相為對方改變,我們產生了羈絆,產生了虧欠。

愛情中人們會做很多傻事,但其實並不是盲目。是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對你好,而你想到我的時候,就會有小小的虧欠,基於這種虧欠,你也會對我有拉扯不清的藕斷絲連。

聰明的人不會傻傻的一個人去付出,而是會暗示對方,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這不是要求,而是一種最起碼的平等。在愛情裡,戀人的付出需要是相互對等的。

愛從來都不是一味的退讓,也不是一味的付出。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合適的兩個人,只有相互包容、體諒、理解,才能一直走下去。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雙方的互相努力和吸引,而不是一味的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