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对李嘉诚,经历了一个从喜爱到愤慨的完整过程。
喜爱他的人,说他是“香港梦”的伟大实践者,憎恨他的人,说“香港人每赚5块钱,就有一块钱进了李嘉诚的腰包”。
这一切,都要从李嘉诚的香港楼市往事说起。
01
1951年,香港人口仅仅200万,10年之后,其数量已经逼近300万,增幅接近50%。也就是说,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从住宅到商铺、写字楼,正在孕育着巨大的需求。
● 1955年,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并获得第一桶金,蜚声全港。
● 3年后,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
1958年,李嘉诚从香港繁荣的工业区北角买下一块地皮,在上面盖起来了长江工业大厦,共12层。2年后,又在柴湾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占地12万平方米。
● 六十年代的香港,并不太平——工人运动、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动荡的形势让很多人选择离开,地产项目也随之低价抛售。借此机会,
李嘉诚大举低价收购物业,重金地产项目,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当大批商家重新回港时,房价早已是水涨船高。
根据统计,1959年香港市区的平均地价为工业用地104.85元/平方米,商厦、写字楼等商业用地1668.44元/平方米,住宅用地为164.75元/平方米。到了1980年,这三类土地的价格分别攀升至:29549.03、124379.06、13728.30。
单纯土地增值一项,地产持有者即获得了280.8倍、73.5倍、82.2倍的升值收益。而这大幅的升值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
● 彼时“卖楼花”盛行,但这种需要与银行共进退的方式并没有得到首富青睐。之后,李嘉诚将房产高价抛售,并转而投资更具潜力的地皮,用于出租。
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 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400万港元。
●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1972年将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天,长江实业股票就从发行价3元升到6元,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后又迅速地拿钱去囤地。
有人统计过,仅在上市的一年内,李嘉诚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
02
剖析李嘉诚的人,喜欢把1977年形容成其财富史上的分水岭。那一年,他“擎天一指”,开始举足轻重。
● 1977年,李嘉诚与老牌英资地产商置地集团竞投中环与金钟两个地铁站的商业建设权,成功夺标。同一年,他还收购了拥有香港中区希尔顿酒店的美资永高公司,成为当时华资收购外资第一人。
一年之后,中环站上的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广告见报8个小时后,全部售完,交易总额达到5.92亿港元。
几个月后,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开盘,总值9.8亿港元的物业也被抢购一空。
这两个项目,不仅为李嘉诚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港府和银行的信任,一举成为华资地产商的领头羊。
之后的故事,吴晓波在《李嘉诚是怎样的一个陷阱》中这样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