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我們生活在國界上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天鎮縣李二口土長城,全長68.5公里,現存完整牆體有33.5公里,從陽高縣十九墩進入,綿延到新平爾,一分為二出縣境,

明朝,我們生活在國界上

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出了長城,往北過大山,就是內蒙,往東是河北;天鎮縣所轄地域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蒙古遊牧民族相融相爭的地方,嘉靖帝下這麼大決心,出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長城,可想多麼動盪,建成了長城,肯定有數量相當大的邊防部隊駐守了;有一個羅姓明朝退役將軍(安徽人)就定居在了天鎮,在縣城北建有幾十畝莊園,人稱“羅北宅”。清朝時,康熙帝親征葛爾丹,經天鎮,下榻在“羅北宅”,縣太爺想巴結皇上,勸說羅老爺把女兒推進了皇帝房間,康熙爺身困馬乏,酒足飯飽競一覺睡到大天亮,知道意思後,許下願回京後一定納入為妃,那知他把這事忘了,縣裡等不及了逐級上報,康熙爺才想起有這回事,決定親自去天鎮迎娶新娘;羅家小姐,嫁又不敢瘃人,皇帝又等不來,早就有病了,康熙未進東門,小姐已經死了,康熙親筆題了“女兒墳”三個字,打道回京了。

明朝,我們生活在國界上

我們這一帶,素有“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韃”的傳說;韃子侵入內地,每一個人管理十戶人家,稱“戶長”,全部消費由十戶人承擔,誰家娶新娘,必須先陪戶長睡三夜,十戶用一把菜刀,一把剪子,用完再上交,怕你當作武器造反;捏麵人,把字條藏在麵人裡,上寫“八月十五子時殺韃”,為了不引起懷疑,讓老人們送給孩子們玩,傳遞信息,以求得統一時間統一行動,殺韃子一個措手不及。

明朝,我們生活在國界上

八月十五中秋節,北方西瓜已經不多了,可家家留有西瓜賞月,菜刀不上交,即使發現也是為了給他切西瓜;韃子個個喝的大醉,稀裡糊塗就被收拾一乾二淨;這可能是元朝末年的事,他們也沒有報復能力了。嘉靖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了,建這個長城,說明遊牧民族一直有騷擾,所以說這個土長城,作為一項軍事防禦工程,為邊防安定,開發屯田,保護通訊、商旅起到了巨大作用。

明朝,我們生活在國界上

到了清朝,實際上我們就已經成了中部了,再不是邊界了,現在,高速公路,高鐵都通,四通八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