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十四)

點亮精神的太陽 ——王國達傳記文學

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十四)

陳建明

3、戰爭

戰爭,自古以來是緬甸的糾結。

自1044年緬甸形成了統一的國家之後,歷經了蒲甘、東籲、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752—1760年,緬甸北撣邦的君 王阿拉翁芭雅吳旺雪牙,驍勇善戰,南征北戰統一了緬甸,對附近的印度、泰國也主動發起戰爭,緬甸一度空前的強盛。

勐穩民族一世祖段武(貢榜王朝第一任緬王曾經賜名他為吞烏),在1752年的時候跟隨緬王征戰(現在的)泰國,勝利班師回朝以後,被封為勐穩世襲制土司,並被賜名為吞烏。一直到1962年奈溫將軍政府上臺,取消全國世襲制土司,經歷了210年的土司制,到了段朝文(第十三代)這一代,在歷史上劃了句號。

1824年,英國對緬開戰,翡翠、鮮花、美玉,自然敵不過英國的洋槍大炮,緬甸只得忍痛割愛,放棄了曼尼普、阿薩姆兩個省,同時還將阿拉坎、丹沙林等地割讓。但是,緬甸的珠光寶氣已經照花了英國統治者的眼睛,他們不屑於以中國孔孟之道來約束“非禮”,放棄捧在自己手中別家的寶貝,於1885年英國攻打曼德勒,挾持君王梯寶全家囚禁在印度。自此,緬甸成為英國統轄印度之下的一個省。

1885年,以62年的殖民統治、品嚐到了好山好水好銀兩甘美滋味的英國,逼使輝煌的老皇城曼德勒俯首稱臣。

戰爭將緬甸與中國的心揪在一起的是昔日中國遠征軍10萬大軍入緬。

1920年,緬甸抵禦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民族精神高漲,呼喊民主的浪潮風起雲湧。

1930年由夏牙山領導的抗擊英國的農民起義,只是雷聲大,而雨點小,在還沒有形成大政治氣候之際,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將緬甸當成了主戰場。

至1839年4月,英國人將大量的鴉片輸入廣州,在歷史上,濺著人血的鴉片,燎起了戰火,燃起了中英鴉片戰爭。直1842年簽訂了南京不平等條約時,英國的銀盤滿貫,而中國與緬甸一帶國家的土地,卻患上了鴉片的後遺症。

硝煙瀰漫的緬甸,國內的民族抗英口號仍然在繼續喊,以昂山組織以“三十志士”為首的緬甸獨立軍,一致呼籲緬甸人民不要支持英軍。現實是英軍被擠走了,日本表面上宣佈緬甸是獨立的國家,實際上是盛名之下,日本幕後還是掌控實際權力。當昂山洞悉了日本的陰謀之後,決定與英軍合作,配合中國遠征軍對付日本,於1945年將日本的田中新一所率領的第十八集團軍殲滅,英國在九曲迴腸的一聲扼腕長嘆:我們回英國了,讓你們獨立吧!

緬甸在昂山將軍的領導下,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948年緬甸獨立。當時,民主自由的根基還不穩定,民族的覺醒還沒有全部喚醒,昂山將軍於1947年7月19日在召開閣員會議時,被異端分子刺殺,在全民震驚悲痛之後,緬甸的民主、自由, 又擱淺了。民主,自由,恍若“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英國的拓闊疆域之擴編理論,也許由英國的國家文化理念有關,印證了中國偉人毛澤東所說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就連日後2013年時任倫敦市長的鮑里斯.約翰遜在談及到英國曾經入侵171個國家時,他也大言不慚,認為那是曾經的一種榮耀,和輝煌。

大勐宜的地理位置,是緬甸歷來軍事要守。緬甸獨立後分為國共、政府兩派,對大勐宜仍然是非常重視的。時任國共主席的丹通,時任政府主席的尼溫,分別於1948年、1962年親臨大勐宜巡視。

因歷史的、軍事的特殊關係,大勐宜人對政府、對戰爭有著先天的崇敬和獻身精神。歷史造就英難,特殊的政治局勢,考驗了以王國達為首的的大勐宜治安部隊擁護捍衛緬甸政府國防軍隊的赤膽忠心。複雜、險峻的山區戰爭,驗證了這支能吃苦耐勞能戰鬥的鋼鐵隊伍。如果沒有當時在香菜溝、閃鏡子、馬脖子、水頭山、芭蕉溝、上寨包括洞穴、崎角的險峻地形等地的實戰訓練和演習,日後的幾場戰鬥就不可能有勝利的捷報頻傳。

從訓練作戰,騾馬隊運輸等各方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來看王國達,歷史造就了這樣一位民族英雄,民族領袖,這並不是由一個人的既定理想所然,而是歷史環境的客觀存在,民族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契合,實踐也證明了王國達已經可以擔當歷史的“開路者”。

在身體體能與武裝實踐的嚴酷的訓練演習中,王國達始終堅持“神威蓋人”的思想教育與“精神加油”,將部隊打造成一支紀律如鐵,信念如山,有榮譽感、有責任感的隊伍,這樣一支將國家和民族的安危重於自己生命的鋼鐵長城——大勐宜治安部隊,無論是奔赴在配合、支援政府國部隊作戰,還是執行地方抵禦外侵、維護治安的維權保平安的任務,官兵始終都是團結一致,協調統一起總指揮的戰略部署下,順利完成不同的戰鬥任務。

1985年,緬共於凌晨佔據了傈僳族居住的寨子,1000餘兵力部署在洋人閃鏡子,武器以輕兵器及小型迫擊炮為主。

大勐宜地區的政府駐軍99軍第12團和109團武器為制式編裝,配屬炮兵連,火力比緬共強勢。

大勐宜的治安部隊以輕兵器為主,當天下午王國達接師部通知參加作戰會議,團長擬定對緬共主動發起攻擊,讓王國達帶領100多名治安部隊從自芭蕉溝朝南佯攻,攻擊前30分鐘,先由炮兵火力掃射,再發動正面攻擊。 王國達因為帶兵演習的時候,熟悉這一帶的地形特徵,就提出對作戰方案的不同見解,各級長官仔細研究了王國達提出的新方案,並採納執行,半個時以後,敵軍就士氣渙散,不敢戀戰,就往回撤退了。大打掃戰場時,發現被殲滅的敵人有十餘人,敵人丟失的輕武器有20餘支,而政府軍與治安部隊都沒有傷亡,這一仗打得真漂亮,是與王國達具備了行之有效的實戰指揮能力,和平時大勐宜地形地貌特殊,大勐宜治安部隊要搶佔高山、山下的營房有樹林的地方才有優勢,同時以挖戰壕,加高隱蔽線來遮擋敵方的視線。

戰壕有三層,上層覆蓋泥土,土上面一層栽上尖刺、碎玻璃,鐵絲網,中間是用大樹、泥巴、竹子加國,泥土下層安上地雷,外面發射的炮彈一般傷毀不了戰壕裡的人員,入侵的敵方也很難翻越戰壕進入。

王國達以這樣傳統的防衛方式與現代作戰的特點設計建造的戰壕,能相通到營房,便於指揮、出擊和隱蔽。歷經大小70多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檢驗,這樣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戰壕是經得起戰爭的考驗的。

1990年2月1日早上5點25分,KIA第四旅旅長攻打國軍駐大勐宜45團和治安隊。敵方有重型武器,治安部隊沒有好的武器,部隊營房被他們燒掉了。這次戰役打了3多個小時,治安部隊受傷兩人,擊斃敵軍4人,繳獲敵方武器5件。

1990年10月,王國達帶領一個隊隨99師師長克孟,在小勐宜、馬各寨、大僚壩、湯帕山等地,打了大大小小14次戰役,治安部隊繳獲敵方武器16件,騾馬兩匹。

他們有利用熟悉當地地理環境的優勢的,也有懂得點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戰術的,指揮民兵鎮守高山峽谷地帶,讓敵人進退兩難。在一次戰鬥中,國民黨首領率領的第三軍損失慘重,大勐宜民兵副連長及14位民兵犧牲。

打掃戰場時,王國達的心情是沉重的,雖然,他們是勝者。但是,風從哪裡來?風到哪裡去?勝者,敗者,都是血肉之軀啊!

他記不得是誰說過的名言了,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戰爭。

山水依舊美麗,清風依舊芬香,但是戰場卻是不堪入目的令人揪心的痠痛。

1982年2月2日中午,第二戰役,大勐宜,當時王國達在貴慨開會,緬共的第二旅800人的兵力攻打大勐宜的營房,大勐宜的地方部隊才40多人,政府軍隊80多人。

1984年4月10日,當時任連長的丹吞昂上尉(後任瓦城軍區副司令、現任國家礦業部副部長),早上五點就出發,緬共全在路上埋伏,派了一個排,一路走,一路搜索,他以46人(一個連)分兩部分,當天早上7點出發,到了三四英里,那衣寨中了緬共的埋伏,旁邊有一個營的兵力。班長李自能打前哨時受傷了,就將戰友的屍體蓋在自己身上裝死,趁機擊斃了緬共一位營長曹佐仁。之後,他也被緬共發現了,被殘忍地分屍了。李自能死後,國家總統山友追封他為英雄烈士。

為掩埋自己方面軍犧牲的屍體,先得找一些牛、羊、狗、馬去趕山(在前面踏路探險),因為敵方總會埋下地雷的,而工程兵一時調不過來。有時候,趕山的牲靈也被埋下的地雷炸死的。

戰爭是殘忍、冷酷的。參與戰爭的人,各為其主的鮮活身體,在瞬間就倒下,變成冷卻的生命。是自己這陣營的人,挖一個大坑掩埋四五具屍體。是敵軍方的人,也出自人道主義,挖一個大坑掩埋10多具屍體。生命在昨天的他們,還手舞足蹈地義憤填膺,今天卻被掩埋在幾十米下的黃土裡。那些不甘、不安的冤魂,是否還繼續在地底下互相宣戰?

風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遠山,白雲,是否得知,誰在左右風的方向與歸宿呢?

大勐宜不改往日的恬靜,只是不知道,新一輪的槍聲又會劃破哪一方黎明的村寨。

風景是大自然的自然狀態,只是人,人為地將自己的感情色彩添加了進去,將過往的日子押上了韻腳,修飾為自己的感情是這樣的藍,白雲萬馬奔騰,伊洛瓦底江水浩浩蕩蕩,一個人的心懷,如是學習大自然山水的坦蕩,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坐在河邊沉思了半天的王國達在想,風景是如此的迷人,等以後沒有了戰爭,大家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了,一定在這修學校,修醫院,讓百姓來享受美麗大自然。

山水,人家,何樂而不為呢?

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十四)

提醒:境內走投無路之人,不要被忽悠,被騙到緬北當僱傭兵、菠菜、刷單!不要捲入是非之地,能回來的太少了!

各位看官,歡迎留言!
遙遠的緬北,傳奇的故事!
下期預告: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十五)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